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5部分 (3 / 5)

诏启用“朝鲜”这一国号。

明太祖宣布了十五个“不征之国”,此举不仅标志着中国基于现实,正式承认“普天之下”除了本国之外还存在其他政治体,而且以“南京宣言”的形式向世界宣布:不会以武力的方式将其他国家领土纳入到明朝统治之内,意味着太祖试图在自己的主导下,建成一种和平的国际新秩序。

从此,中原王朝在实践中不再将与周围属国的关系视为国内各地区关系的延伸,也不再用解决国内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处理这种关系,而是采用一种全新的方式,即封贡体系或宗藩关系。中国与朝鲜半岛的关系不仅较早地步入封贡体系,而且一直是这一体系的典型,对后来中国全面确立封贡体系具有示范意义。

朝鲜王朝建立之初,李成桂更是积极推动与明朝建立封贡关系,在他即位之初的半年里,就先后九次遣使赴南京。明太祖不仅正式承认了朝鲜政府,而且明确阐明了中国的对朝态度:“我中国纲常所在,列圣相传,守而不失。(王氏)高丽限山隔海,僻处东夷,非我中国所治。”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二 中朝两国战前实录(3)

明朝为朝鲜所提供的安全保障,不限于本国对朝领土没有欲望,还包括在朝鲜遭遇第三国入侵的时候负有援助义务这一点。从这个角度可以说,两国宗藩关系具有“战略同盟”的意义。这种同盟关系体现在两国贸易上,也表现得比较特殊。当时,明朝特别允许朝鲜可以购买明朝严禁出口的硝黄、火药等。

得到明王朝的安全保证之后,与明朝奉行德化外交相辅相成,朝鲜积极主动地奉行“事大”政策,使双方之间的封贡关系更加牢固和深化。“事大保国”成为朝鲜世代王室遵循的不变国策。

朝鲜王朝发展到公元15世纪末之后,惯于太平、老于世故的功臣勋旧后裔把持国政的情况日益严重。他们无寸功之有便可做人上之人,吟诗作对和消极保守成为他们主要的日常生活内容。另外一股通过儒学选拔得到晋升的势力与他们形成有力抗衡,这便是“士林”。两派之间的党争内讧此消彼长,半个多世纪以来从未停息,此间还夹杂着暴君的酷政,以致朝纲紊乱。此等乱象严重阻碍了李氏朝鲜的发展。

到了公元1567年,宣祖李昖继承朝鲜国王位,士林大臣挫败勋臣势力,在政争中占居上风,但士林内部又发生分裂,裂变出所谓的西人党和东人党,二者前后交替把持政局。由于国家土地兼并已达到十分严重的地步,朝鲜王朝经济和政治跌入全面危机时代,几乎导致政权瘫痪,内耗依然无休止,边防涣散也就在情理之中。

朝鲜国王虽然将丰臣秀吉意欲侵略大陆的消息飞报北京,但其国内对于这样重大的事件也没有激起足够警惕,只是派出三名官员巡视半岛南部三道,以作“备倭”之举,但官员们借助修缮城池之机大肆搜刮,引起当地人民的强烈不满,怨声载道。当时朝鲜的名将申昱和李镒虽然作战勇猛,但赴各地视察武器时,只重视弓刀,对火器却十分轻视,不屑地说:“难道它们能百发百中不成?”

日后日军登陆入侵并连下城池之时,朝鲜武备已废弛多时,“人不知兵二百余年”,全国300多个郡县大多数没有布防,朝鲜政府才意识到危机的严重,但是为时已晚。

公元1591年7月,北京从朝鲜国王李昖那里得到丰臣秀吉打算入侵的消息。与此同时,明朝政府从琉球国王尚宁和赴琉球中国商人的报告中,也获知了这一消息。甚至被倭寇掳掠到日本的江西吉安人许仪也通过自己的渠道向明朝传递了这一情报——许仪在萨摩行医二十余年,当他得知丰臣秀吉企图出兵“侵朝征明”的消息后,立即派其弟子朱均旺给福建巡抚送去密信,告知日本的备战事宜。

奇怪的是,明朝政府对于来自朝鲜、日本和琉球三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