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和秦国交界的西北部来备战,后方极为空虚,几乎没有可战之兵!他们打破脑袋也不会想到秦国军队就这么飞过来了!
秦军把楚国打了一个干净利落的措手不及,楚国军队仓促应战,然后直接倒下。秦军顺利攻下黔中,楚国的那位昏君顷襄王唉声叹气一把鼻涕一把泪的把上庸(今湖北竹山)和汉水以北地区交给了秦国。
写到这里,我自己也产生了一个疑问……为什么秦国不直接把楚国灭掉,干嘛还留着它呢?
仔细分析一下当时的形势我们就会明白……灭不得!因为秦国当时已经是全民公敌了,他想要灭掉楚国就必须全力以赴,否则是不能轻易覆灭楚国的,楚国虽然失败了几次,但他的根基还在。并且秦国的对面还虎视眈眈的站着齐、燕、韩、魏、赵等几条大汉,他们中的每一个都非常想把秦国撕碎吃了,因此灭楚的条件和时机还不成熟,要不嬴政怎么会到了最后才对楚国倾力一击呢!
好,闲言少叙,我们接着看打仗。
白起抢回了黔中以后还是没歇着,他紧接着又打了华阳之战。
华阳之战是一场乱战,参与的国家比较多,杀掉的人也比较多,白起在这次战役中再次发挥了远途奔袭的强项,又为秦国抢回了大片土地。我们就从事情的起因说起吧。
话说秦国连续打击了楚国之后,就把主要目标对准了魏国,而秦国要收拾魏国也是有历史原因和战略考虑的。
以前秦国曾远征过齐国,取得了齐国的定陶等地,可是这些地区和秦国本土之间隔了一个魏国以致于定陶成了一块飞地,很不方便管理,所以为了把定陶和秦国本土连接在一起,就必须消灭横在中间的魏国。
灭掉魏国的好处在哪里呢?秦国心里很清楚……灭魏以后就可以隔绝燕赵和韩魏之间的联系,打破他们之间的联合作战,共同对付秦国的“合纵”抗秦的企图……这就是战略目标,所以说每一场战斗的背后都有政治的影子。
公元前275年,秦国大军出发了,他们的目标很明确,灭魏。
灭魏?不行!韩国人充分认识到了事情的紧迫性和危险性,所以韩国在魏国首都面临秦军攻击的时刻派出了以暴鸢为总司令的抗秦援魏部队,但是很不幸的,这只援军根本不是秦军的对手,几个回合下来就被秦军打得满地找舌头,魏国一看好不容易盼来的援军这么不禁打,自己手头也没有多少可用之兵了,只好哭着把温城献给了秦国以求和。秦国见好就收,暂时退兵了。
到了公元前273年,魏国心里越想越憋火,它觉得前两年韩国是虚心假意来帮助自己的,故意打败了让自己丢人现眼。所以它悄悄的和赵国商量好了,两个国家组成联军去把韩国的脸上好好的踢几脚,报仇雪恨。
赵魏联军的攻势很猛,韩国很快就抵挡不住了,它可好,直接向自己的老对头秦国求援(可见魏国的怀疑也是有道理的),秦国无风还想掀起三尺浪来呢,现在韩国向他求援,这真是打瞌睡遇到了一个大枕头!
秦国派出了常胜将军白起。白起非常明白昭王的战争意图。当秦韩联军和赵魏联军相遇于华阳(今河南郑州市南)的时候,白起大破赵魏联军,砍了十五万颗脑袋别在了秦军士兵的腰上!
但是华阳之战并没有结束,因为燕赵两国又发兵来救助魏国,白起不依不饶,说啥也要把魏国的首都给灭了,魏国此时终于知道了秦国的厉害,赶忙献上南阳再次向秦国求和,秦国心里琢磨了一下,觉得得到南阳以后,可以把这里和以前从楚国那儿抢来的上庸地区联合起来,就答应了魏国的求和。
华阳之战结束,其中最大的得利者依然是秦国,这次战役也是秦国“示天下要(腰)断山东之脊”(《战国策&;#8226;魏策》四)的一次成功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