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365书包网>游戏竞技>文艺生活txt> 第260部分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260部分 (3 / 5)

们拍故事片导演擅长的地方。”

张亿谋说的是《渴望》续集结尾处,那段庆祝新世纪到来的画面。

林晓玲用了五组工作人员在京城各处抓拍普通百姓的生活,最后剪辑出三分钟的画面,展现了京城百姓在新世纪的风貌。

在观众看来,一下子就过去了,和剧情的关联不大。

但圈内人认为那三分钟相当精彩,达到了画面和情感的统一。

张亿谋觉得这种处理方式正好能用在拍摄申奥电视片上。

林晓玲拍过纪录片和故事片,能很好的把记录和故事结合起来,抓取普通人瞬间情感的变化,给观众带来视觉和情感的双重冲击。(未完待续。。)

第六百三十二章 实用

张亿谋考虑过其他人选,最后还是觉得林晓玲合适。

他也在犹豫,倒不是说因为和林子轩的关系疏远了,而是林晓玲本身已经是国际着名导演了,还拍了一部卖座影片。

在这种情况下,基本上不会给其他人当副导演了。

副导演的身份很尴尬,电视片成功了是导演的功劳,副导演默默无闻。

观众看一部电影,只会记住导演,谁会关心副导演啊。

而且,如今林晓玲成为青年导演扶助基金的负责人,帮助青年导演拍戏,在圈子里名声大振,有了第六代导演领头人的架势。

现在林晓玲和张亿谋还没办法相比,作品数量和奖项都不行。

但以后谁也说不准,年轻就是优势。

这是张亿谋和林子轩商量的原因,做副导演可能没办法出名,不过也有好处。

这是申办奥运会,在其中出一份力就有功劳,是一份资,以后拍电影遇到什么事儿,各方面都好说话。

这个话张亿谋没有明说,林子轩能够理解。

自从《活着》被禁,张亿谋一直向着主流靠拢,从表面上看效果显着。

在八十年代,影评人批评他向西方贩卖愚昧和落后。

到了九十年代中后期,影评人指责他粉饰现实,屈服于市场。

有导演这么评价张亿谋:他会一次次的看形式调整自己的位置,其实看他调到什么位置你就知道他在想什么。”

不少圈内人认为一个好端端的具有深度和批判性的第五代导演,先去投诚市场,又去趋近体制,从此再也拍不出合格的电影。

有记者采访过张亿谋,问起是什么促使他做出这种转变,有没有内情。

“没有内情,我就是想安心的拍电影。”张亿谋这么回答道。

他没有像第六代导演那样非要抗争,非要拍自己想拍的片子,他的解决方式很简单,既然这种不让拍,那我就拍能拍的。

在其他人看来这叫做妥协,他觉得这是讲究实际。

你抗争了,被禁了,拍不了电影,浪费多少时间,还不如好好的干活。

按照这种逻辑,张亿谋应该是实用主义者。

这和他的成长环境有关,很多人觉得张亿谋是农民出身,这是一种误解。

他出身知识分子家庭,母亲是医生,父亲是军官,爷爷是当地的大户,他只是到农村插了三年队。

不过这种出身在当时被称为黑五类,无论是考学还是当兵都过不了审查。

张亿谋为了突破出身的限制,在乡下替老百姓画主席的画像,迅速得到了当地百姓的好感,由于会打篮球,被特招进了棉纺厂当工人。

摄影技术让他在棉纺厂从车间调到了工会的宣传队,成为一名文艺工作者。

他这才有机会破格进入电影学院的摄影系,变成如今的大导演张亿谋。

这就是一条逆袭之路。

对张亿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