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76部分 (2 / 5)

净气氛。

白马寺的“山门”采用了牌坊式的一门三洞的石砌弧券门样式。

山门——就是中国佛寺的正门,一般由三个门组成,象征着佛教“空门”、“无相门”、“无作门”的“三解脱门”。

由于中国古代的许多寺院大多建在山村里面,故又有“山门”之称。

一个男人——带你重温旧梦

☆、06 第六卷 帅土之滨 146 第一百四十六章 放生池下

唐人王昌龄——白马寺

明月欠古寺,林外登高楼。

南风开长廊,夏日凉如秋。

下面简略介绍一下白马寺的主体构成:

天王殿是一座单檐歇山式建筑。整个建筑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四周绕以回廊。屋顶正脊有“风调雨顺”、后脊有“国泰民安”几个大字。

殿内两侧泥塑四大天王像。中央佛龛内的是明代塑造的弥勒佛笑像。在佛教传说中,弥勒佛菩萨将继承释迦牟尼的佛位,成为未来之佛。

可是白马寺天王殿内的这尊笑口常开的弥勒佛,却以另一个民间传说为蓝本:

相传还在五代时期,江浙一带有位名叫契此的小和尚,他经常用一根锡杖肩背一个布袋来往于热闹的街市,人们都叫他为布袋和尚。

这位布袋和尚逢人乞讨,随地睡觉,形似疯癫,实则通灵。他在临死之前,说了这样一个偈语:“弥勒真弥勒,□千百亿。时时示时人,时人自不识。”

于是人们就把他当做是弥勒的化身,并根据他的形象塑造了一尊佛像,供在寺内的天王殿里,这是印度佛教中国化的一个缩影。

天王殿后面的是一座大佛殿,殿脊前部有“佛光普照”、后部有“□常转”各四个大字。

大佛殿的中央供奉着三尊佛像:中为释迦牟尼,左为摩诃迦叶,右为阿难。

这三尊佛像构成了“释迦灵山会说法像”。

这取材于一个佛教禅宗典故,据说有一次释迦牟尼在灵山法会上面对众多弟子,闭口不说一个字,只是手拈鲜花,面带微笑。众弟子皆十分惘然,只有摩诃迦叶发出了一个会心的微笑。释迦牟尼见此,就说道:“我有正眼法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这样,摩诃迦叶就成了这“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的禅宗传人,中国佛教禅宗也尊奉摩诃迦叶为西土第一祖师。

白马寺大佛殿内的“释迦灵山会说法像”就是根据此传说塑造而成的。

三佛旁边,还有手拿经卷的文殊和手持如意的普贤两个胁侍菩萨。

释迦牟尼佛像背后是观音菩萨佛像。

殿内还有一口引人注目的大钟,上饰盘龙花纹,日出东方,刻有“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等大字,并附诗一首:“钟声响彻梵王宫,下通地府震幽冥。西送金马天边去,急催东方玉兔升。”据传此口钟与当时洛阳城内钟楼上的大钟遥相呼应,每天清晨,寺僧焚香诵经,撞钟报时,洛阳城内的钟声也跟着响了起来。

大佛殿之后,是一座悬山式建筑的“大雄宝殿”。

大雄宝殿殿前有一月台,是寺院内最大的殿宇。由歇山顶改为悬山顶,面积有所缩小。殿内贴金雕花的大佛龛内塑的是三世佛:中为婆娑世界的释迦牟尼佛,左为东方净琉璃世界的药师佛,右为西方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

三尊佛像之前,站着韦驮、韦力两位护法天将的塑像,他们执持法器,广带飘扬。

两侧还排列着十八尊神态各异、眉目俊朗的罗汉塑像。这十八罗汉都是用漆、麻、丝、绸在泥胎上层层裱裹,然后揭出泥胎,制成塑像,这种“脱胎漆”工艺叫夹苎干漆工艺,在国内是独一无二的,乃寺中塑像之精品。背后殿壁上还排列整齐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