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溺于是?“刖跪对曰:“臣不见也。虽然,昨日中大夫夷射立于此。”王因诛夷射而杀之。(《韩非子·内储》)
《左传》记载第二个故事,说的是定公三年,发生在邾国的事。一天晚上大夫夷射和国君邾庄公饮酒,喝得差不多的时候,夷射出来小便,看门人问他讨肉吃,大概君臣饮酒的时候,大夫都会顺便给看门人点什么吃的。可是,夷射不但不给肉,还抢过看门人手里的木杖,敲人家的头。喝罢了酒,夷射离去,第二天,看门人用水把门庭弄湿,邾庄公从房间里出来,看见门庭里是湿的,问看门人怎么回事,看门人说,这是夷射撒的尿。邾庄公恰好是个有洁癖而且性急之人,马上下令把夷射抓起来,不知怎么,半天没有抓到。邾庄公急得脚直跳,一下子绊倒,摔到火炉上。“烂,遂卒”,一命呜呼。一泡似是而非的尿,就这样断送了一个国君的性命。韩非子将邾国大夫夷射的故事搬到齐国,死的也不是国君,而是夷射本人。
两则故事,季羔与夷射所遇到的也都是“刖足”的看门人。季羔受到追杀,危难之时,得到守门人相救。夷射陪着君王喝酒,得意之时,被看门人加害。两种处事方法,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
季羔身处危难之时,所遇到的守门人正是被自己“刖足”的刑犯。按推论,理当是守门人的一个报复的机会。而这位守门人并没有报复季羔,反而为他提供三种逃亡方案,加以庇护。季羔自己似乎也不明白,脱险之后,他问守门人:“我亲自判处你断足之刑,现在我被追赶得走投无路,正是你报复的好机会,可你却再三保护我,这是为什么呢?”守门人说:“我被判断足之刑,是自己罪有应得,不能归罪任何人。但你在判我刑时,也是经过再三考虑、斟酌,希望从轻处罚,这是我能够看出来的。在宣判我的时候,你脸上流露出来的忧郁表情,令我非常感动。我心里明白,你不是处于私心判我的罪,这就是我保护你,尊敬你的原因。”
夷射酒足之后,看门人只向他求点残羹剩菜不仅不给,反而痛责人家:犯罪之徒,还敢向我们高贵的人要肉吃?不给肉与人也罢,骂了人也算不了什么,竟用木棒敲人脑袋。受过“刖足”之刑的人,也算是有“前科”的,也不是盏省油的灯,不加害与你才怪呢!如果说这位看门“刖足”之人是为小人的话,那么夷射可是小人在先了。
作者题外话:2008年9月
伴儿夜读
近读清人蔣士铨的《鸣机夜课图记》一文,深受感动。作者的母亲钟令嘉不仅是一位贤妻良母,也是位饱读经书的女“秀才”。因为在那个男尊女卑的年代,她把自己愿望和抱负全部寄托在儿子的身上。
作者寥寥几笔将自己与母亲之间深厚感情,母亲的期待和用心良苦刻画得入木三分。读来催人泪下。眷眷之情,跃然纸上。文中是这样写母亲的:“诸姨尝谓母曰:‘妹一儿也,何苦乃尔!’对曰:‘子众,可矣;儿一,不肖,妹何托焉’!”看来蒋士铨小时候和现在大多数孩子一样也是独生子。母亲用心良苦的教育他,旁人不理解。问他母亲“你就这么一个孩子又何苦呢?”母亲告诉人家,孩子多无所谓。“我只有一个儿子,如果调教不好将来怎么办啊”! 表面上看母亲教儿的目的是老有所依。再通过作者所描述母亲伴其夜读的生动场景,不难看出这位善良的母亲目的远远不在于此。
“至夜分寒甚,母坐于床,拥被覆双足,解衣以胸温儿背共铨朗诵之;读倦,睡母怀,俄而母摇铨曰:‘可以醒矣!’铨张目视母面,泪方纵横落,铨亦落。少间,复令读;鸡鸣,卧焉。”呈现我们眼前的画面是夜阑人静,寒意袭人。一位母亲敞开衣襟将半大的孩子搂在胸前,为了御寒用被褥覆盖着双脚,在孤灯下孜孜不倦地教孩子一遍又一遍朗读书文。孩子困倦了,在母亲温暖的怀里睡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