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365书包网>武侠修真>自道的意思> 第34章 何为大道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34章 何为大道 (2 / 4)

练画符你也练会了,只是功力非一日之功,得以后积累。只是画符时你要注意,以意领笔,笔划之尽量要做到顺畅由心!”

我认真地点了点头,表示自己记下了!

他便一下子又挺和蔼地笑道:“俊颜啊,这时日还早,不如我们研究下《道德经》?”

这意思还不明显么?又要我与他讲《道德经》咯嘛!

我欣然答应道:“那好嘞!我接着前面往下讲第十七章!”

于是翻到《道德经》第十七章,我便认认真真地讲了起来:

“第十七章

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本章老子从现实角度评比各种档次的统治者施政在人民心目中的地位,从而强调遵从民生自然而无为而治的重要性。

“太上,不知有之。”太上指最尊崇的统治者。此处老子指的是最好的统治者。“不知有之”是说人民对他的存在并不知道。这当然有点儿夸张,只是说最好的统治者施政根本不会去干扰人民的正常生活,人民就感觉如同不知道他的存在一样。可见,老子一直强调行政扰民是大忌啊!

其实,老子所说“太上”那样的治理天下,就是他所推崇的无为而治的情况。据《帝王世纪》中记载帝尧之世,“天下太和,百姓无事,有五老人击壤于道。观者叹曰:大哉!尧之德也!老人歌曰: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耕地以食,凿井而饮。帝力于我何有哉?”这《击壤歌》后收录在《诗经》的第一首。当然,这也是后面老子补充说明的“百姓皆谓:我自然!”的和谐社会之图解。若按老子“循道行事谓之德”的观念,这种行政方式可以冠之为“德政”!这个“德”可不是后来很多统治者自我标榜的“有德”,而是老子所言之“玄德”!

“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是接下来分的层次。说做得稍稍好点儿的,没有架子,不欺压百姓,还与民同乐,民众还是能亲近他们而给予赞誉。做得差的,端起天子威严,动不动就用强权,违背老百姓意愿,强迫百姓按照自己的命令来执行,人民就畏惧他们。做得最差的,肆意妄为,严重损害人民利益,老百姓怨声载道,就会蔑视并背着咒骂他们。

这后面三种统治者施行的可以看成是仁政、独裁暴政、苛政。最后两种的结果历史是反复验证了,的确如老子所说那样。

老子所处年代可能还没看到后面的情况,但他早就“知常”地预判了这些状况与结果,不可谓不神也!老子补充指明为何后面三种情况不理想,更甚会弄得比较糟糕,原因就是统治者“信誉不足”,百姓不会信任他们。值得说明的是,老子所说这“信”是从骨子里说的,是指统治者真正地为民着想,为老百姓好!非简单的“信誉”“诚信”可言。

此处,老子还没怎么说“仁政”的问题,后面章就会提到“大道废,有仁义。”。他始终觉得,仁义不过是为了掩饰统治者诚信不足的表现而已。最后两种情况老子后面章节也有再提到的。比如“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这些就等解析到该章节再说。

最后,老子返回去又说了下“太上”之治之所以能形成不着痕迹就能治理好社会(也可以说成是为啥子“民不知有之”反而是“太上”)的原因,是因为他们相当悠然地“贵言”,很少发号施令(而遵从社会民生自然发展)。所以社会自然而然地安定、和谐发展。天下大治(即“功成事遂”所指之意)后,老百姓就都会说:“我们本来就那么样的!”

老子在此处的确还没有好好展开来说清楚如何“无为而治”,给人们的印象反而有点儿消极怠工不作为的感觉,以至于好些人认为老子这是空想的社会理想。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