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365书包网>武侠修真>我道自倡txt> 第31章 逐渐悟道的清风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31章 逐渐悟道的清风 (2 / 5)

。”就说“道”是混通的,不是那么专注于某方面就可以得之的。因为“道”是这些的结合体,混然为一,不可偏执,也不可细究!

我们也不能迷信老子,因为他也不可能说清楚“道”究竟是咋回事。可以理解他认为万事万物都因道而生又循道发展,有“总的道(大道)”也有各方面的具体表现。老子想强调的是要依“总的道”来行各方面各自的“道”。就统治而言,不能为统治而统治,要根据“大道”而出发行“统治之道”(这就是他的“自然之道”)。因此,他提出统治者要尽可能去理解“大道”!这章说的就是理解大道该注意的方式;不偏执地去强制弄清所有细枝末节,而应整体把握。

“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说的是“道”的上面不清楚(皦,光明清晰的样子)是啥回事,下面也不显得阴暗(昧),即使用再多标准去衡量它(绳绳兮)也不可说清何以为“道”,反而又觉得它不是具体的东西了。此一方面强调“道”的高深不可达诂,潜在地又说了对道必须把握主旨潜心而悟,从而达到融汇贯通。所以道家选传人极重悟性,走的是“英才教育”一途。虽然战国至汉初道家是三大显学之首,其实得其真传者不多。

很显然,老子讲究明其理而又避免两种情况:一,把握概要,注重笼统综合理解,不穷其理。从某种角度看,要穷究尽“道”理是不可能的,因为人们即使穷其理了,又会反其理。假如人类把自然界所有原理都掌握得很到位并运用得很好了,最终结果还是回归自然,因为终于发现其实那才是我们想要的生活!所以,老子的局限性或许正成就了他的高明之处。故老子也挺讲究不要自满。至少从这点上可看出他没自满到自认为彻底搞清楚“道”了。他也仅是表达下自己的认识:要综合地去领悟道,捕捉道的痕迹而已。第二点,可看出老子反对“绳绳以规”地去研究“道”。他提倡悟道,但反对刻板地把“道”按框架模式去“学”,而是要融汇贯通地去悟道的真谛。不得不佩服老子这种宏观把控能力!其实此章老子就是要向“准圣人”的统治者灌输这种以模糊去掌控全局核心的理念。

“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冢,是谓惚恍。”这句则总结性地说我们去感悟道的时候往往觉得道啊就处于那种“没有具体状貌,什么都是空的,而又恍恍惚惚可捉摸其运行的痕迹”的状况。当然,老子说这是介绍“道”的隐约性,而非悟道时的精神状态。有些人把这当成修炼所达到的一种状态去了,反而“走火入魔”地把自己弄得神经兮兮的。

“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指的是“道”不可尽窥全貌,只能悟其所在。所谓得道,并非真正掌握了“道”的所有道理,而是贴近于“道”的运行方式地去看待万物与行事。这才是老子所提倡的,也就是他所说的“德行”!

所以老子紧接着说“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这点他想表明的是“道”的运行从古自今都一样的,我们返回去借鉴学习古时的“道”,只要真正弄通透了,是可以形成那种按“古时之道”来处理好现在的事的能力的。老子毕竟是史官,以史为鉴以资今用是学习研究历史的根本目的。当然,我们可以看出老子有一定的复古倾向。如果按韩非子“刻舟求剑”的寓言来看,似乎老子又迂腐了点点儿。不过韩非子说的是法律要与时俱进,老子讲的是要以历史角度去研究总结“道”的运行、形成依道行事的能力,从而达到古为今用的目的。二者在范畴上还是有较大差异的。可以这样说,韩非的“法”也必须循道而立,否则其法必不可依(是谓之“法不外人情”。人情者,依道而生的一种社会共识。)。扯远了点儿!反正都扯远了,就还说句:所有的学习、锻炼、磨砺于人才的真正意义都是形成和提高其能力,人才所取得的成果仅是顺便而产生的自然结果。这才是教育的真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