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365书包网>武侠修真>握刀姿势> 第59章 大道至朴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59章 大道至朴 (3 / 6)

购买。暗喻以道治国使人民安乐自然对天下人是挺有吸引力的。

“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老子此处又泼下冷水,说“若把道说出来,似乎平淡得没有丁点儿味道。若把道展现出来大家又无从看到道的本体。大家听讲道,也不见得听得出东西来。拿道来运用,也好像不能立马显现成效。”这一方面老子重述了道质朴、潜在的特点,另一方面却是在告诫欲以道治国者不可流于肤表,要耐得住寂寞寡味而长期坚持才行。简单点儿说,以道治国不能叶公好龙式的流于形式。

其实中国在三国魏晋时期曾出现过重拾以道治国的文化思潮,当时思想界看透了自汉武帝以来以儒治国的弊端与劣迹,是想换种治国思想。但由于司马氏不很愿意(其实当时他们还是想拉拢那些诸如竹林七贤之流的名士的),因为他们是儒家出身。又因当时那些名士对道学的研讨有点儿流于形式,并不能形成有效的政治方略。比如何晏那些人,陷入西汉初如《淮南子》所研究的玄学理论里去了,最终为空好清谈(谈玄)的人提供些奇奇怪怪看似玄妙无比的一些问题和谈资了事。而竹林七贤那帮宗老庄学说的,又把庄子的理论看得太重,整日就讲个逍遥自在,百事不管!庄子是把统治者的实质看透了而绝望了,觉得不会再有一个统治者会如老子所说的圣人那样大公无私地为天下老百姓执政的,就算自比圣人者,也不过挂羊头卖狗肉之辈罢了。因此他说“大道不死,圣人不止。”。然后他就只管自己精神上的自由逍遥了。隐逸山林,安贫乐道。持不与统治者合作的态度,绝不为虎作伥。因此,学庄子的竹林七贤方向也整错了,也不可能肩负起重振“以道治国”的重任来!历史便是如此,灵光一逝后,司马政权来了个“以孝治国”,想像西周分封诸王镇压天下一样大封特封皇室宗亲。结果搞成“八王之乱”,西晋政权迅速瓦解。倒让五胡乱华有了天大个机会。

第三十六章

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取之,必固予之。是谓微明。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此章老子首先以一系列排比的正反之道来作铺垫从而引出“柔弱胜刚强”的论断,充分体现了道家谋略特点:藏拙自守、以退为进、以柔克刚。

“将欲歙之,必固张之”是说要使它收缩合拢,就要先去拔弄扩张它。这道理尤如办贝壳一样,贝壳感受到外力在办它,它就自然紧闭以防侵害。这点策略用在战术上可称之为袭扰战术,即毛泽东所言敌驻我扰,免得敌人休整好了又来扩张进攻。敌人在反复袭扰下,可能最终就只有龟缩不出或无功自去了。抗战时采取的麻雀战其实也是运用这一道理。而在谋略上来说,要限制对手的发展,尽量给对手制造方方面面的干扰让它各方面应顾无暇,使之不能静下心来发展。现在美国就是想通过这招来限制我国经济发展的嘛。应对招法呢肯定应该是坚持自己的本心,不上它的当即可。

“将欲弱之,必固强之”是说要使它衰弱,就先想法让它自我膨胀,自以为强。这在谋略运用角度是否得当可比较两个例子而知。一个失败例子就是战国时六国为削弱秦国国力而派郑伯去秦帮秦国修郑伯渠,结果秦虽明知六国阴谋但仍然把郑伯渠修好了。这反而使关中平原成为了天下粮仓,秦国益发壮大!秦国就是把握住了发展民生经济才是固本培元壮大自身的根本原则,用阳谋破了六国阴谋。当然,这也可以说是六国的局设小了,根本没动摇到秦之国本!或者说这种谋略本该奇正并用,靠刺激对手发展别方面来削弱国民经济才行,而不是直接去支援对手发展民生经济。一个成功例子便是:匽子为齐相,通过明面大量进口鲁缟使之昂其值又暗中屯粮搞得鲁人不种粮而尽都去织缟,反过来齐国停止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