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装甲部队来说,在拥有自动装弹机与相当的火控系统的情况下,日军04式坦克手的实战开火速度仅有美军m1a2坦克手的一半左右,命中率更是不到百分之五十,而美军主力装甲部队的实战命中率一直保持在百分之七十以上。
这些差距体现在战斗中,就是日军非常不经打,往往两个主力师团所能完成的作战任务还比不上一个美军主力师。
当然,这并不能否认,日军在装备上确实拥有优势。
问题是,即便美日联军主力部队的战斗力有明显优势,帕特里奇仍然觉得手里的兵力严重不够用。
关键只有一点,即美日联军此次进攻的规模超过了之前任何一次大规模会战。
仅从突击距离上看,要想打到北京,美日联军的实际突击距离将近五百公里,而在之前的会战中,美日联军的实际突击距离从未超过三百公里,而且仅仅在罗耀武离职后的沈阳会战中达到这个程度。
在与罗耀武交手的会战中,美日联军的实际突击距离均在两百公里以内。
毫无疑问,这绝不是巧合。
这个数据足以证明,罗耀武是一个非常擅长防御作战的军事统帅。当然,之前的战斗也证明,罗耀武在指挥进攻时也很厉害。
中**队一再退却,不是缺乏优秀的军事指挥官,而是缺乏足够取胜的战略优势。
换句话说,如果中**队拥有制空权,哪怕是非常短暂、也非常有限的制空权,只要能够削弱美日联军的空中优势,中**队就不会再次失败。
在这个问题上,帕特里奇的认识非常清楚。
事实上,只要到七月份,随着j…20成批量的大规模服役,中国空军就有能力在某个方向上扭转局面,至少能够削弱美军的空中优势。
正是如此,帕特里奇才不得不赌上这一把。
如此一来,美日联军就得打破之前的纪录,在一次会战中,将突击距离由三百公里提高到五百公里。
毫无疑问,这绝不是一个简单的按比例换算的问题。
按照帕特里奇的估计,要将突击距离提高一倍,至少需要增加两倍的主力部队。也就是说,增派给东北战场的主力师团应该是八个,而不是四个。
可惜的是,美国当局只给了他四个师团。
作为补充,日军的主力师团由原先计划的八个增加到了十二个,而且通过打通海运路线的方式,将另外二十多个日军二线师团派往前线。
问题是,就像前面提到的,在正面作战中,日军顶替不了美军,二线部队也顶替不了主力部队。
对此,帕特里奇非常不满。
当然,他也只能不满。
美国当局没有继续向东北战场增兵,主要还是受政治因素影响。要知道,在东南战场上的美军主力部队就只有十个师,除掉南下的两个陆战师,就只剩下了八个主力师。再将四个主力师派往东北,也就只有四个主力师了。
显然,这是美军稳住东南战场的最少兵力。
别说再增派四个主力师,就算再增派一个都不可能。
事实上,当时美国当局还有更加宏远的想法,即在东北战场上取得决定性胜利之后,趁机在东南战场上发起战略进攻。如果能在打下北京之后,迅速打下南京,美国就能取得这场战争的关键胜利,从而非常体面的宣布结束大规模作战行动。
从政治上看,这不但能够帮助台湾当局恢复正统地位,还能使美国在国际社会上获得广泛支持。虽然战争绝不会在这个时候结束,但是只要能将更多的盟国拖下水,哪怕只是象征性的出兵,也能增强美国的国际声望,使得战争的胜利最大化。
从政治角度出发,美国要想围剿中国,并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