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力量對比上,國會軍占絕對優勢。國會控制地區是包括倫敦在內的東南部地區。這裡經濟發達,人口稠密,物產富饒,財源充足,及國家五分之四的稅收來自這裡。這裡還有重要的港口和海軍艦隊,可以截斷國王軍隊與外界的聯繫。
更重要的是,國會軍得到廣大人民群眾的支持。與此相比,國王控制的西部和北部地區經濟落後、人口稀少、財源不足。國會軍主力人數有6000人左右,而王軍主力僅有2000人。
2.革命派適時改組軍隊,採取正確的戰略戰術,扭轉了消極被動的軍事路線,湧現出像克倫威爾這樣的傑出統帥。他擅長騎兵戰術,求戰意識十分強烈,堅決果斷,大膽迂迴,巧妙機動兵力,抓住有利戰機,殲滅敵有生力量,擴大戰果,收復失地。他在幾次決戰中都發揮了決定性的作用。
3.國會派與專制王權進行的戰爭是進步力量反對落後勢力的正義戰爭,農民、手工工人和城市平民是革命的主力軍。
國會派代表處於上升階段的資產階級,是先進的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代言人。而以國王為首的封建貴族則代表了落後的封建勢力,是社會進步和生產力發展的巨大障礙,因此國會派能獲得廣大民眾的支持。
英國內戰在英國軍事史上占有突出地位。戰爭中創立的新模範軍是新型的資產階級軍隊,是英國歷史上第一支正規陸軍。它由國家預算撥款,實行統一制服、統一編制、統一紀律、統一指揮。國會頒布的強制募兵制是近代徵兵制的雛形,保證了充足的兵源。克倫威爾以騎兵實施遠途奔襲和成功地使用騎兵橫隊戰術作戰,則是騎兵戰術上的創新。
32 英荷戰爭
&ldo;海上馬車夫&rdo;的永久憾事
荷蘭,這個面積僅4萬多平方公里、自然資源貧乏的小國,按理並不足道,但它卻在歷史上有過一段耀眼的輝煌。17世紀上半葉,它擁有商船1.6萬艘,是法國、英國、西班牙和葡萄牙四國商船總噸位的四分之三。荷蘭人壟斷了世界的貿易,荷蘭商人的足跡遍及五大洲各個角落。因而荷蘭人被稱之為&ldo;海上馬車夫&rdo;。
然而,正像歷史上許多國家一樣,其衰敗往往從一次大的災難性的戰爭開始。荷蘭17世紀上半葉對海上的壟斷權,當成為後起的英國海外擴張最大的障礙和威脅之時,戰爭就不可避免了。正因為英荷戰爭,使得荷蘭從海上霸主地位上,迅速跌落下來,從此再也沒有占據海上霸主地位,此戰成了&ldo;海上馬車夫&rdo;永久的憾事。
17世紀起,經過資產階級革命而擺脫西班牙統治的荷蘭,在短短几十年間就在發展上超過許多歐洲國家,成為&ldo;17世紀標準的資本主義國家&rdo;。波羅的海沿岸地區的糧食,由它運往地中海。德意志的酒類、法國的手工業品、西班牙的水果和殖民地產品,由它運往北歐。它於1619年在爪哇建立第一個殖民據點巴達維亞(今雅加達),然後由爪哇向西侵占蘇門答臘島,向東從葡萄牙手裡奪取香料群島(今馬魯古群島),還相繼侵占了馬六甲和錫蘭(今斯里蘭卡)。在亞洲東部一度侵入中國領土台灣。在日本九州島的長崎取得了商業據點。1652年,荷蘭在南非建立了好望角殖民地,為它在亞洲的殖民擴張取得了強大的中繼站。在北美以哈得遜河流域為基礎,建立了新尼德蘭殖民地,並在河口奪取曼哈頓島建立新阿姆斯特丹。在南美洲,荷蘭殖民者占領了安得列斯群島中的一些島嶼。
英國於16世紀晚期,挫敗了西班牙海上霸權,打破了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殖民壟斷局面。英國脫穎而出,逐漸發展為後起的卻又是強大的殖民主義國家。它在同荷蘭殖民強國的鬥爭不僅不可避免,而且要求獨占海權、獨占原料、獨占市場,因此由競爭、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