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了这样艰巨的历史使命。
如果说顺治皇帝的即位是孝庄皇后的英明决断,是人力所为的话,那么康熙皇帝的即位应该说是上天的安排,是老天爷为黎民百姓选择了一位好皇帝。
康熙即位时,由于年龄太小,顺治便把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和鳌拜四人接来,让他们做顾命大臣,这四个人也在顺治帝前宣誓,表示“协忠诚、共生死、辅佐政务”,“不计私怨,不听旁人及兄弟子侄教唆之言,不求无义之富贵”。但是不久,这四位大臣就忘记了他们的誓言,摆在康熙面前的形势是十分严峻的。
就朝廷以外的情况来说,满清入关不到二十年,人心并未归附,前明之思还在人们心中隐藏着,尤其是镇守云南的平西王吴三桂、镇守福建的靖南王耿精忠、镇守广东的平南王尚之喜三藩,势力十分强大,多年来一直准备造反。台湾岛上郑成功的后代也虎视眈眈,窥视清朝的东南沿海一带,寻找时机,准备反攻。东北方有俄国军队不断骚扰边境,侵吞土地,掠夺人口财富。西边的西藏也很不安定,西北部的准噶尔部更是气焰熏天,不断向东进扰,北方还有诸蒙古部落,也伺机南下。
朝廷内部的局势就更令人忧虑了,在四个顾命大臣当中,索尼因年纪大了病死后,遏必隆勾结鳌拜,惟鳌拜之命是从。鳌拜是“巴图鲁”(满族语勇士)出身,号称“满洲第一勇士”,性格强暴,为人武勇,极难制服。他在朝廷之上更是专横跋扈、盛气凌人,根本无一点人臣之礼。别的大臣和他意见不合,就遭到排挤打击。他欺负康熙帝年幼,对康熙视若无物,经常当众与康熙大声争论,乃至训斥康熙,直到康熙让步为止。
另一辅政大臣苏克萨哈和鳌拜发生争执,鳌拜便怀恨在心,不久就对苏克萨哈开刀了。事情的导火线是土地问题。
清王朝入关后,曾用强迫手段圈了农民大片土地,分给八旗贵族。顺治初年圈地时,摄政王多尔衮利用权势,将原定圈给镶黄旗的永平府一带的好地让给正白旗,而另拨河间府一带次地给镶黄旗。这件事当时曾引起一场风波,但事过20多年,旗民各安生业,旧怨也已淡忘。鳌拜掌权后,仗势扩大占地,而且旧事重提,让正白旗与镶黄旗互换土地,目的是讨好自己和遏必隆所在的镶黄旗,而打击苏克萨哈及其所在的正白旗。
这件事引起朝野上下的普遍反对,正白旗人诉告到户部。大学士、户部尚书苏纳海认为不可,直隶总督朱昌祚以此举会造成数十万失业者而抗疏称其不便,保定巡抚王登联以圈拨扰民而疏请停止。鳌拜诬陷这些官员大逆不道,矫诏将这三位大臣诛杀。
随后,螯拜还勾结同党诬告苏克萨哈犯了大罪,奏请康熙帝把苏克萨哈凌迟处死。康熙帝认为他无罪,不肯批准,鳌拜就在朝堂上跟康熙帝争了起来,康熙仍是不许,鳌拜竟捋起衣袖,拔出拳头,大吵大嚷,上前要打康熙。康熙帝非常生气,但是一想鳌拜势力不小,只好暂时忍耐,由他把苏克萨哈杀了。
这样,朝廷之上就只有鳌拜一党了。他把持了朝廷大权以后,独断专横,大肆捕杀异己。
1667年,康熙十四岁,按照当时的规定,他可以亲政(即亲自处理政事)了,但有鳌拜专权,他无论如何是亲不了政的。面对这种内忧外困的局面,康熙如果想开创一个太平兴盛的朝代,必然要有非凡的谋略和气魄。少年康熙表现出不同于一般人的胆识。首先,他决定除掉鳌拜,掌握实权,然后再作他图。康熙除掉鳌拜的方式极具少年的心性特点。当时,鳌拜掌握军权,如果直接下令捉拿,必定会引起叛乱,那样不仅鳌拜捉拿不到,连康熙自己也将危险,朝中的正直大臣,甚至太后都对此一筹莫展。一次,鳌拜称病不朝,康熙亲自去看望他,鳌拜躺在床上,卫士见他的神色有异,急忙向前检查,揭开被子,发现鳌拜的身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