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沉重和思考。(未完待续。。)
第四百五十五章 叫好不叫座
影片放完,下面是和学生的交流时间。
学生们提出的问题较为尖锐,有人认为这部电影的剧情太拖沓,把一部三十分钟的纪录片硬是拉长成九十分钟的电影。
有人觉得剧中女警察的形象太正面,不够真实,这个安排有刻意的嫌疑。
还有人就影片过于沉闷,色调过于灰暗提出不同意见,觉得导演故意用一种冷谈的态度拍摄这样一个故事,有点故作深沉。
有批评自然也有赞扬。
对于剧情拖沓的意见,有人觉得正是由于那些不起眼的细节才让人物更为丰满。
女警察是影片中唯一让人感到温暖的角色,如果没有这个角色,这部电影会更加灰暗。
每个人因为各自生活阅和个人喜好的不同,对一部电影的看法可能截然相反。
有人觉得这是一部烂片,有人却看的津津有味,这是很正常的现象。
导演带着自己的影片和学生交流,就是想多听听其他的意见。
当然,不能任何意见都听,要是那样的话,电影会被改的面目全非,一塌煳涂。
首先要确定的是,你的电影不可能让所有人都满意,其次,要明确这部电影的定位。
《回家》是一部文艺片,电影的消费群体是那些文艺片爱好者,而不是所有的观众,所以不能听从那些要求加快剧情节奏的建议。
那样的话和商业片就没有区别了。
不是说商业片不好,而是那么改就成了四不像,两面不讨好,所以定位很重要。
导演要清楚影片要在影院公映,还是只是作为地下电影。
如果没有女警察的角色,想要通过审查很难。
那些认为女警察不应该存在的学生,估计没有实际拍摄电影的经验,不知道拍一部电影要考虑那些方面,完全按照自己的想法来。
即便在好莱坞,拍电影也要受到很多的限制,不能肆无忌惮。
对那些大导演来说,他们清楚自己要拍的是个什么片子,不会被学生的意见所左右。
就像是张亿谋,他会和学生交流,他觉得对自己有启发的建议会接受,其他意见则无视。
新人导演面对批评的时候往往会急于辩解,或者对自己产生怀疑,这同样是一种考验。
做任何事情,心态很重要,即便面对批评,只要认为这是自己要的东西,就要坚持下去,而不能瞻前顾后,那样或许就会毁于一旦。
林晓玲的心态颇为放松。
在来电影学院之前,这部影片在好梦公司内部放映过,林子轩和冯晓刚等人都看过,大家讨论过影片的得失。
相对于电影学院的学生,他们的看法更为专业。
对《回家》的票房,他们普遍不看好,这么沉闷的片子观众能坚持不退场就不错了,但影片的确具有一定的艺术性。
或者说是叫好不叫座,在业内会赢得口碑,只是观众不会买账。
这是文艺片普遍会遭遇的困境,那么怎么盈利呢?
如果总局愿意推广的话,可以用包场的方式把票房抬起来,或者卖给华国电视台的电影频道,在电视上播出。
最常见的则是到国际上各大电影节去冲奖和卖片。
商业片有商业片的运作模式,文艺片有文艺片的出路,像这种小成本文艺片,只要拍的不是太差,收回成本并不难,只要找到合适的路子就行。
下半年有影响力的电影节只有威尼斯电影节和东京国际电影节,林子轩倾向于威尼斯。
交流结束,三人离开电影学院,有种难言的情绪。
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