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7部分 (2 / 4)

,恰好能完整地看到浦西老外滩和浦东新外滩的景观,这是难得一见的辉煌灿烂的夜景。我指点着波光粼粼的江面,对孙以达说:“看,生活有多美!”&nbsp&nbsp

下篇:省城(11)

像在印证我的话,从游轮甲板上,传来游客们争相拍照的不绝于耳的欢声笑语。 孙以达勉强地笑了一下,其实他只是扯了扯嘴角。他仍被感情的烦恼纠缠着,不知如何是好。 游轮在靠码头的时候,他又补充告诉我,冯小檬是搬出去住了,但她仍在省城。像她说过的,租了一间小屋,在打工。不过这次不是做保姆,而是给人家看铺子。很意外地,遇到这种外人感到撕心裂肺的事,童玢玢的心脏病却没有犯,相反她的病情好转了,已开始在上整天的班。 我不想给孙以达开药方,我也无法给他什么忠告,据说,婚外的恋情有几种模式,什么“金屋藏娇”型,什么“两不相扰”型,什么“和平共处”型,什么“互不相知”型,什么“工作需要秘书”型……在他给我讲到快结束的时候,我极力在自己的记忆中搜寻孙以达感情上的遭遇,该属于什么性质?但我一时真不知如何给他归纳。哦,爱情常常被讴歌成无限美好的。可在有时候,爱情本身就是磨难,甚而至于,爱情会像恶魔般的伤害人。 可我不能老是保持沉默,总得说些什么呀。 在码头上分手的时候,我拍着他的肩膀问:“今晚的游程怎么样?” 他抬起头来,再一次眺望了一下浦江两岸诗情画意的迷人的夜景,淡淡地说:“很美,谢谢你的招待。” “再美的旅程,拐过一个弯来,也要结束。”我对他说,“你的事儿也一样,终归会有个结局。” 孙以达困惑地眨着眼睛,向我点头。 望着他离我远去的背影,不知他是不是听懂了我的话。 (发表于《小说月报》2002年增刊) ���� &nbsp&

玉蛙(1)

我插队落户的寨子叫雨山屯,挨着有名的雾岚山。山脚下弯弯曲曲地绕着一条清澈的溪河,名字有些怪,叫缠溪。 都和水有关系,都带着一点文气。 好长的一段时间里,我都不能明白,这地方穷,又没多少文化,怎么起的地名,却颇有水平。 插队落户的第三年春,也就是一九七一年,好事临到我的头上。根据我的表现,大队决定我去教耕读小学,和我谈话的大队革委会主任兼支书吴仁铭说,雨山屯上的耕读小学,年年都毕业一帮子学生,可已经连续多年,没见娃娃考取中学了。全公社十几个大队,个个大队都办有一所耕读小学,可农中却只有一所。都是贫下中农的子女,都有权利接受教育,招哪个好呢?只有一个办法,就是考试。一考试,雨山屯的娃娃必然名落孙山,一个也考不上。 没办法,娃娃们成绩差呀! 我知道,同时也兼任耕读小学校长的他这么郑重其事地告诉我,表明大队党支部和贫下中农对我的信任,希望我教书之后,再不要剃光头,多少也有几个毕业生,能进入农中。 用他的话来说,哪怕是挤进去几个,也是好的。 在我内心深处,我愈发不解了,为什么多年不出一个中学生的地方,周围团转的地名,却起得文拖拖的,十分的形象? 直到后来碰到了一件事,稍微了解到这一片乡土的历史,我才解开了埋在心头的这一疑团,释去了多时的困惑。 可万没想到,这件事本身,发展到后来,却又成了一个谜。 三十多年了,我从青年步入中年,又由中年走进老年,头发都花白了。想想罢,一个故事延续了人的一辈子,还是不得其解,我终于决定要把它写下来。 看看世人能不能把这一谜底揭穿? 事情发生在赶场天,我到街上去买粉笔、作文本、教学用的大三角尺、圆规,顺便也给自己买点蔬菜、豆腐、童子鸡什么的,晚上好改善一下伙食。哪晓得刚走到场口,就遇到一场纠纷。 一大帮人堵在喧嚣的场口上看热闹,人堆中央,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