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练左手。舒俊和我说过,训练左手的关键就是平时多用。于是我在吃饭穿衣的时候就开始左右双手轮流使用,每天还专门拿出一部分时间来用左手写字。左手越来越顺手,只是还不如右手,使双手剑法勉强差强人意。
在平时的修炼中,我都是负重练习的。关于负重练习,我在清风山就听说过,但师父说我们年龄尚小,负重物可能会对身体发育不太好,一直不让我们负重。现在下山了,我觉得自己也长大了,于是开始负重了,每天都要背着五十多斤的铁块练功,再加上里面穿的战麟甲和手里持的麒麟枪,一共八十多斤。刚开始的日子真的太难过了,练上一会儿就累的不行了,常常动弹不得。这也怪我太急于求成了,一下子就来了个五十斤,最后只好从十斤的铁块起慢慢往上加,循序渐进。五十斤的铁块是王化麟提出的,他要求练功者能够习惯穿上盔甲后的负重状态,即时在不在马上也能灵活移动,而一般士兵穿的盔甲就这么沉,重甲骑兵的甚至还要重,那几乎就是一个大铁疙瘩。
我虽然有野心,但并不是很大,最多就是相当一名高俸禄的禁卫,能够多看云君几眼罢了。对我来说,那部兵书并没有什么特殊的意义,所以一直未翻看那本兵书。来到马家庄半年后,我才在一次练功练得精疲力竭时翻看了一下。之前我接受过一点儿军事训练,不过都是些很基础的操练,而这本兵书上讲的则是行军布阵、战略战术的问题。看了一眼后,我就再也放不下了,又把一切给忘了。当时因为天黑到了看不见字的程度,我才知道时间过了有多久,才清醒过来,然后挑灯继续看了一夜。
大概是受戏曲之类的影响,在我的印象中,一直以为对阵时士兵们排阵于后,双方将领冲出来对打,只要一方将军本领大战胜对方那就赢定了,仿佛士兵们只在将领得胜后才发挥点追击敌人的作用,现在才知道那个全是胡扯。
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有三个:帅、兵、将。“帅”是决定胜负的关键,这里所说的“帅”,并不仅是“元帅”,对大战而言,“帅”可能是皇帝,对小战而言,“帅”可能是校尉之类的下级军官。总之,一个正确的指挥者是每个战役都必不可少的。他针对敌我双方的兵力、作战能力、补给状况、天时地理等等,做出正确的分析判断,并最终决定这一仗该怎么打。战场的指挥并不是很方便,战略方针一旦确立,中途更改的可能性极小,一旦失误,往往就满盘皆输,所以“帅”是最重要的。战略方针一旦确立,就需要“兵”和“将”来一刀一枪地把它变为现实。其中,“兵”是战场作战的主力。我们平时会经常听到一个词“阵”,其实“阵”就是“兵”在作战中采取的作战方法,它并不神奇,却简单有效,可以把单个的“兵”变成强大的作战能力。正因为如此,“阵”就成为作战的主要方式。在古代,不仅单兵与单兵之间有许多不同的作战配合模式,小队与小队、营与营、射手与盾牌手、马队与步兵之间,也有许多作战模式,这些模式都是前人在长期作战中积累下来的、行之有效的经验。在兵书中,主要内容就是“阵法”,这些模式告诉人们在不同的环境下、面对不同的对手、执行不同的作战任务时,如何交替掩护进行进攻、如何井然有序地撤退等等,士兵们在平时的训练中,除了练习武功外,很多时间都是在演练各种阵形的变化,一支训练有素、能熟练运用各种阵形的军队的确是可以以一当十,以一当百的。所以打仗并不是士兵们等着大将们单挑,然后呐喊着蜂拥而上,而是整齐地,有秩序地向前发动集团冲锋,弓箭、盾牌、骑兵、步兵……交替出阵,互相掩护,如果是大规模阵地战的话,进攻往往是波浪形的:第一批大将率领军队,以一定的阵式向敌方发动冲锋,其他战将则整齐地列阵于其后。战场拼杀时体力消耗很大,所以,当攻击到一段时间以后,第一批将领会带兵后撤休整,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