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53部分 (2 / 5)

塘、大沽两点一线的入海口,炮台防御阵线;二线是以新河、营城、军粮城三点连线的三角地带的防御阵地;三线就是天津卫了,天津卫如果也失守了,那么北京城,就失去了大半。

早在明嘉靖年间,为了防止倭寇的扰掠,朝廷就开始在大沽口驻重兵、设铜炮,作为军事要冲的大沽口,从此正式设防。到了清嘉庆21年,也就是公元1816年,在海河河口的南北两岸各建造了一座圆形炮台,形成大沽口炮台最早的雏形。当年乾隆皇帝在巡视大沽口的时候,曾为当地海神庙御书写下了“东静安澜”的匾额,但他的夙愿却没能被他的后世子孙实现。公元1840年爆发的中英第一次鸦片战争,彻底地把这位前朝皇帝对大沽炮台的寓意扔入了浩瀚的大海。英军舰队在珠江口受到林则徐顽强狙击后,直接北上威胁京津地区。大沽口炮台第一次遭受猛烈的炮战,隆隆的炮声把昏聩于紫禁城中的清廷皇帝和王公大臣惊醒,此后,清王朝吸起炮战的沉痛教训,开始加强在大沽口的军事防御,修筑土垒,增设大炮,在南岸置炮44门,北岸16门,至此大沽炮台初具规模。

大沽口炮台位于海河入海口南岸,战略位置十分重要,有“津门之屏”之称。僧格林沁郡王进驻天津卫后,全面整修大沽口炮台,增建大炮台至6座,除一石头缝炮台外,其余5座分别以“威”、“镇”、“海”、“门”、“高”五字命名,又增建小炮台至25座,构成一个庞大的防御体系。他还在塘沽的大沽口北岸防御要塞———大沽口北炮台(俗称“石头缝炮台”)悬挂一口巨大的铁钟(钟高80厘米,直径60厘米,上面刻有“海口大沽”、“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乐危毅公祠”等字样。)以作战时示警。

作为“海门古塞”的大沽炮台,军事地位极为重要,是入京咽喉,津门屏障,注定其是中国北方一个最不安宁的海防要塞。大沽口和天津卫重要的地理位置,成了西方列强侵华的必攻之地,

1853年9月中旬,英法联军的另一分舰队,顺利占领盛京将军辖区(今辽宁省)的青泥洼(今大连),扼住渤海的上额。这样与占领烟台的英法联军相呼应完全控制住渤海海湾,切断了山东和东北清军从海上援助天津卫的可能。英法联军又分别在占领的烟台及青泥洼两海港,登陆三千多的海军陆战兵,作陆上攻击势态,迫使两地清军不能轻举妄动,随意从陆上增援京畿地区。完成这些部署后,英法联军可以从容地进攻天津卫了。

公元1853年10月13日下午,一支由十艘军舰,十五艘运兵船,四艘补给船组成的英法联军前锋编队,出现在大沽炮台海面。这支前锋舰艇编队全是英国军舰,由英国皇家海军少将乔治·依勒特统领。

在大沽炮台前沿靠海岸线的高处,清军设有了望塔,配有全天候值班的信号兵。自从福建马尾炮战之后,上面就要求了望塔上的信号兵,一刻都不允许移开地死盯着海面上。接到兵部军报,西洋鬼子占领了山东的烟台,辽东的青泥洼,这是进攻天津卫的前奏,更是强调信号兵必须全神贯注地警戒。

“大牛,你说西洋鬼子会来吧?”一个刚替下来休息的信号兵闭着眼睛问正在了望的另一个信号兵。

“来是肯定会来,就是不知道什么时候来,西洋鬼子大老远的从西边跑来,可不是来游山玩水的,不捞到一点好处,岂能甘休?”正值岗的信号兵大牛回答。

“小根,你看过西洋鬼子吗?”大牛又接着问在休息的信号兵刘小根。

“没有!不知他们长个啥样?打战咋就那么厉害呢?听我们那跑江湖的人说西洋鬼子全身都长满毛,跟猴子差不多。哈哈·······”刘小根回答,接着大笑。

“难怪叫他们蛮夷鬼佬的,现在倒蛮想看一下他们那”毛“样!猴子有尾巴,不知他们有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