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途必定千难万险。”
“行前,我向陛下保证一年树军威,三年定根基,五年辟地千里。”
“现在我再跟先生重立此约,你们只要与本王同心协力,三年后回头一看,又是轻舟已过万重山。”
铁炫这才慢慢体会到了王爷的用心良苦,和一帮属官连连点头称是。
可是他们更加纳闷起来,这么小的王爷怎么能看这么远呢?
这时太子那卧底黄湜也厚着脸皮讨要墨宝。
朱植一看,正是把自己的人搞得多多的大好时机,也不推辞,挥毫写道: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以祸福避趋之”。
写完后,他也照例解释一番:
“子澄先生,你可是我朝会试的会元加殿试的探花郞。论学问,我是比不过你的。不过这做学问也要讲究知行合一。”
“这诗据说是汉景帝宠臣晁错因被同僚袁盎诬陷,在被杀之前将此句送给袁盎。袁盎临死之前又托人转给汉景帝。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我希望诸位先生时时处处以国家利益为重。”
其实,“苟利国家生死以,岂以祸福避趋之”这句诗本是林总督因替昏君在鸦片战争战败背锅,家人为其鸣不平时的自我开解之作。
朱植却精妙地挪用到汉景帝名臣袁盎和晁错身上,并对手下属官们进行敲打。
但凡熟读汉书的书生都知道,晁错和袁盎二人本是汉景帝时的文人领袖,朝廷栋梁,人品、能力俱佳,只是因为一个信儒家、一个信法家,道不同不相为谋,相互抵牾,甚至互下黑手,机关算尽,最后都没有落到好下场,既丢了人品,也丢了性命。
朱植题词的寓意很明显,就是提醒手下这帮属官要有大局意识、政治意识、看齐意识,而不是各自站队,私接天线,互相攻讦。
大明那帮文臣太能内耗了,整起人来的时候,狠得连自己都害怕,比晁错和袁盎这两个家伙不相上下,饶是老朱这样的狠角儿,有时候也被他们气得半死。
黄湜也是聪明灵秀之人,对这一点自然是一点就透,反复揣摩这两句诗的心胸和境界,确实超越以前所有读书人,心中对这少年王爷愈加佩服。
沉思片刻之后,他也不再理会行前齐泰代表太子叮嘱他要盯紧辽王这话,向朱植一拜:“黄湜牢记今日教诲,定当诚心诚意地为辽王办差,为大明立功。”
黄湜有了墨宝后,那赶来的郭英和骞义也要。
朱植现在抄袭后人也抄累了,只好把左大帅读书时的那句座右铭拆开分送二人,一个是“心无半亩,心忧天下”,一个是“读破万卷,神交古人”,也算是格局非凡之作。
骞义是进士出身,对王爷的勉励自是极为高兴。
那郭英虽是行伍出身,却长期在老朱身边办差,知道辽王也是话里有话。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大明实行军屯不久,宣化、大同等地的边塞将官侵吞屯田,驱使士兵为自己种地,或只分给士兵贫瘠之地,已经导致屯守士兵十逃二、三,个别卫所甚至十逃六、七。
想到这些,郭英于是说道:“殿下此次之国,呕心沥血,忠心体国,将陛下所赐之国费用数百万两尽数用于官兵吏民身上。我辽东将士自当体会殿下良苦用心,百户以上不得有一田半亩。”
大明屯田沿袭古法,有较多可取之处,但是在制度设计上还有很大的漏洞。最大的漏洞就是军官可以拥有田产。
其实,百户以上官员,已经是六品以上的高级领导干部,不需要种地了,谁会亲自种田?
高级军官如果分了田地,要么转租他人,当中间商,赚取差价,要么让部下耕种,剥削下属,这样获利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