衰老与死亡:与病人的互动让她理解到人面对生命即将消逝时的悲伤与恐惧;与家属的互动令她体会到人们要与家人分离时的不舍与无助;与老人的互动则让她贴近人衰老时的哀愁与孤独。本书呈现了一位助人工作者对人的生命本质的观照与体察,以及对助人工作者如何展现人性与他人互动的反省与实践。这是绚慧在专业发展过程中的学习笔记,有真挚的情感,有深刻的思考,我有幸先睹为快,也很乐意将本书推荐给读者。
最后以我过去所写的一段文字作结,并与读者共勉!
人生仿如一条长河,汩汩向前流去,
前行的路上会与许多人擦肩而过,
如果有幸相逢,何妨回眸一笑,
拾起人间的善意与温情,相互滋润深藏的内心,
前行之路较不孤独。
推荐序 在生命长河中相遇(1)
推荐序在生命长河中相遇
文:洪莉竹(台北师范学院教育心理与谘商学系副教授暨心理咨询中心主任)
华人社会受到儒家文化与佛教文化的影响,很少直接讨论“死亡”,因此多数人并未培养出正确面对死亡事件的态度与能力。当一个家庭中有亲人染患重病或濒临死亡时,多数亲属的反应是:不想接受事实,害怕不安,不知所措。亲属为了减少自己的不安,便会一直做一些令他们自己觉得心安的事情,例如隐瞒患者的病情,寻求各种“秘方”延续患者的生命,要求患者配合亲属接受其他疗法等。可是大家都忽略了患者也会害怕死亡,但却必须孤单地面对生命即将消逝的恐惧,很少有家人会在患者生命即将终了之前,坐下来专心地听听患者的心愿与期望,陪伴患者做一些事情来减少不安或遗憾,让患者带着比较祥和宁静的心情离去。
如果家属挽回患者生命的努力无效,终究要面对亲人死亡的事实。当某个家庭有亲人亡故时,许多亲友都会用宗教的观点来安慰亲属:“你不能哭,要不然往者会有牵挂,就不能安心地离去。”“你应该为往者高兴,他是脱离苦海到一个快乐的地方去了。”人们期待用这样的想法来“超越生死”。我尊重并认同这些观点的价值,不过亲属需要时间来调适心情和重建生活秩序,人们却忽略了要陪伴亲属渡过这段过程,让他们未来的人生之路走得比较稳实。
华人社会对死亡的认识有限,人们既不善于处理与死亡有关的事情,事实上也未必能将自己的生活安顿得妥帖。在我们的社会里,“死亡”是不公开讨论的话题,多数人没有机会认真思考生命每一天都在消逝的事实,随俗地跟着社会价值观起舞,追逐着被社会大众认同的价值,如财富、权力、声望等,关注个人事业版图的扩张、社会地位的提升和财富的累积,岁月就在忙碌中流逝。每当在社会上闻人死亡时,也会激发一下人们对于身心健康和人生意义的讨论,不过这样的讨论很快就会平息,因为大家都很忙,人们很有效率地回到各自的生活轨道继续运行,直到下一次刺激到来。
╋米╋花╋在╋线╋书╋库╋ ;http://book。mihua。net
推荐序 在生命长河中相遇(2)
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