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新昌一带。一问,刘备的确曾经占据此地,但却又走了。往那个方向走了呢?据说是北面。于是公孙恭就往北面追出。
追出不久,就遇到公孙康的大军南下。两军相遇之后,势必要总体协调一下。在公孙康的眼里。公孙恭身在外地,隐隐然有种天高地远,谁也管不着的土皇帝气象。而在公孙恭的眼里,公孙康身在昌辽,又是长子,继承公孙度的位置恐怕是理所当然的。双方都觉得对方得到了好处,而自己吃了亏。于是乎,在协调北上追击问题的时候,就耽误了不少的时间。
谁先,也就是谁走在前面。走在前面,就会与刘备的军队打仗。那当然是别人的军队走在前面比较好一点。就这样,因为谁也不争先,就给刘备攻打襄平送出了许多时间。
襄平兵是多的,士兵也是善战的,就是指挥很死板。这是阎柔早就说过的公孙度的基本军情。比较容易被忽略的还有一点,那就是军营在城外。想想也是,四万大军,而且是常驻,当然应该住在城外比较好一点。军队在城外,公孙度本人在城内,而这支军队大被公孙度管得比较死,于是就出现了非常严重的问题。
刘备刚刚赶到襄平的时候,走在前面的并没有多少人。也就是多次说过的长线行军的队形。在正常情况下,要打胜仗,就得整队,而不能立即投入战斗。但襄平则不是。襄平这儿,存在着分秒必争的紧迫。
分秒必争。当然争的是时间。刘备军队必须赶在公孙度本人出城之前,切断襄平县城与城外军营的联系。公孙度前面得到的报告,是刘备军攻陷了新昌一带的十座县城。因而公孙度只是派兵围剿,而仍然住在城内。如果公孙度得到刘备军放弃那十座县城、绕道奔袭襄平的消息的话,公孙度肯定会出城住到军营之中的。
因此,刘备军一到达,就开始围城。襄阳县城,同样有一百衙役。巡城士兵则有五百。四道城门,每门一百人。另一百人,用于轮休。刘备军队刚刚到达,前面并没有多少人,但是五百却是不止的。一上来,刘备这边就以两千人的兵力,围困了四门。
当然,只是围而不是攻。这个时候还不能攻。襄平县城很大,城内的五百士兵加上一百衙役肯定是站不满城墙的。如果进攻,只要人数够多,就一定能够找到无人防守的地段爬上城墙。攻城是非常容易的。但是,可别忘了,城外还有一座军营呢。
城外的军营,没有得到公孙度的命令。当然是不会出营的。但那也是一般情况。如果刘备一上来就攻襄平的话,襄平就处于一种非常危险的状态。在那个时候,公孙度军营里的士兵还是会出营的。所以,刚开始的时候就是两千人围城,围而不攻。
围城,而没有围军营。这使得公孙度军营里面的人感觉到更加的安全。愈是感觉安全,他们就愈是不会出营。等到第二天天亮之后,军营里面的人才发现,军营被围了。
不围军营是不行的。必须实行完整的包围,不能让一名士兵逃出来。这是因为,只要有一名士兵逃脱,那名士兵就有可能带回公孙度的命令。有了命令,公孙度的军队就活了。
四万军队常驻的军营,地盘是相当大的。刘备的五万士兵要把它完整地包围住,可以倒是可以,不过刘备的队伍就不厚实了。不知道公孙度军营里面的士兵将会从哪个方向突围,因而哪个方向都得防备。无所不防,也就相当于全部不防。当公孙度军营里面的士兵真正突围的时候,在局部的地方,明显,刘备的士兵太少。
士兵太少,就会被公孙度的士兵杀伤杀死。突围点以外的其它地方的刘备军士兵赶过来增援。而这种增援,也同样是分秒必争的。不可能即将到达的时候,还整个队。如果真的整队了,估计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