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而责怪“我们的先人为什么那样那么不聪明”一样。那个时候的生活与当今生活当然不能同日而语,人们的居住条件自然也不能同日而语,这应该是最基本的常识。
笔者并不是所谓旧世界的卫道士。是想说明在商品大潮冲击和人为的破坏之下,传承了北京民居文化的胡同和四合院在已经没有了立锥之地,濒临“消亡”之际,还有人为其加速消亡而加油助柴,这实在是不可取的。
有一句话“旧的不去,新的不来”。这要看如何来理解,也不适所有旧的东西都不“值钱”。难道不拆除四合院,不拆除北京的老胡同,我们的高楼大厦就没处建?不在于我们要“破旧立新”,也不在于在拆除的同时还“渲染”什么胡同文化,而在于把这种“文化”说成了“四不像”的所谓“俗文化”。甚至是一种俗不可奈的文化,实在让人费解。什么是俗文化?“渲染”者也没说出个所以然来。最终只能理解为,实际上“并算不得什么文化”。那么胡同这种“糟粕”只能是“必除不赦”,拆除得越快越好。
在“眼前”利益驱使下,过去曾辉煌一时的北京胡同如今已所剩无几。尽管所剩无几,而围着恭王府做的“胡同游”却搞的“火热”,由此而编造的所谓“胡同文化”自然也很“热”。你去恭王府看一看,那些到北京来谋生的外地人,身着古铜色马褂,在郭沫若故居前、什刹海周边以及胡同里蹲着一片片,停着的三轮“洋车”更是一排排、一片片,究竟能有多少人去乘坐那些“洋车”?坐了它转一圈后有什么收获?见没见到胡同的真面目?恐怕这只有他们自己才知道。当然偶尔也有一些外地人和慕名而来的国外人乘坐体验一下“胡同游”,也有不少被旅游公司纳入旅游项目的团队的游客乘坐。而当游客们围着早已没有胡同风采的“胡同”转完一圈之后才知上当:“这就是胡同游啊?”北京正儿八经的“胡同哪儿去啦?”
他们尚不知,这就是现存的胡同了。殊不知再过若干年连这等面目的胡同可能都很难见到了。到那时,连那些拉三轮的“祥子”们也只能去另谋生路了。这不能不说是胡同的悲哀,也不能不说是胡同文化的悲哀。。 最好的txt下载网
胡同里的热心人
那年夏天,一次驾车到城里办事,遇到的一件小事总会在我心中激起美好的回忆。
当时从德胜门往南一直到厂桥这段路还没有拓宽,道路非常狭窄,又是处在闹市区,在这条路上开车,既难走又危险。遇到上下班的高峰期,就更难走了。这么两三公里的路程三步一停、两步一等,有时候开车能堵在里面半个多小时。那时我才学会开车不久,在办完事,晚上开车返回的时候,想避开这条拥堵路段,改走小路,于是便一头扎进了恭王府东南侧的东煤场胡同。
胡同里光线比较暗淡,我也辨不清是什么方向,就顺着这条胡同一直往里边慢慢开。大约向前开了有三四十米远,发现前方被一面大墙挡住了去路,车子无法继续前行。我忙下车查看。一看:这下可坏了,原来这是居民住宅的一堵北山墙。这儿虽然不是死胡同,可是对汽车来说无疑就是死胡同了。因为这儿只有靠这山墙左边的位置有一处像“刀把”一样的小过道,这儿大概只能通行轮椅,顶多也只有通行人力三轮车那样的宽度。汽车到了这儿,没别的办法,只能退回去。怎么退?调头是不可能的,因为路很狭窄,两侧靠墙很近,根本没有调头的量,唯一的办法就是把车倒出去。“倒车,把车倒出去?”就凭我当时那点儿水平,在这样的环境下,简直就像是让我往冰窟窿里跳那样感到恐怖。
这个时候,不时有路人朝我这里看。一位遛狗的大姐见我在这儿摆弄了半天,车停在道路中央,便对我说:“您怎么开这里边来了,前面过不去了。”我一听心里更起急,说:“是呀,这可怎么办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