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4部分 (3 / 5)

决定谁去谁留, 老师让大家自我介绍, 并阐述为什么要选这门课, 或者我们怎么理解课程的名字—— “生活”。 耶鲁的“新鲜人” 果然不一样, 个个落落大方, 非常善于表达自己, 完全没有当初我进校的那种青涩。 但现在的我, 比他们多活了###年, 自认为对生活的理解一定不输给他们。 但是否能赢得老师的青睐, 网开一面让我上课, 我心里还是没底。 我发现他们似乎早有准备, 知道那个长着络腮胡子的“上帝” 要精心挑选一番, 所以每个人都试图把自己介绍得独特一些, 完全不是死板的3W模式 (Who; Where; Why—— 我是谁, 我从哪里来, 我为什么来上课)。 终于轮到我了, 我虽没有准备, 但仗着自己多吃几年饭, 所以比较镇定。 我说我来自中国, 不管在中国还是在美国, 我每天早上起来都能感觉到, 啊, 我还活着, 真好! (众笑) 我在美国和在中国的生活形式上有一些不同, 但本质是一样的, 都在追求智慧, 追求快乐。 不但是自己的快乐, 还有周围人的快乐, 所以我在中国资助了一些穷苦的孩子继续求学 (这时,有很多人回头看我)。 我相信, 求学的过程也是探索快乐真谛的过程。 苏格拉底说, 没有经过思考的人生不值得一活, 我选这门课就是不想白活。 ” (众笑) 我还没来得及为自己这番精彩的发言高兴, 一盆冷水就泼过来了。 老师问道: “你再说一遍你叫什么名字, 我的名单里为什么没有你?” 我只好红着脸说: “我不是大一的, 可以上吗?” 他只说了一个词: “NO”。 可能因为还在为自己刚才的发言沾沾自喜, 我并没觉得尴尬, 继续说: “那我能听完这节课再走吗?” (众笑)

后来听说, 为了决定最后一个名额花落谁家, 老师还让大家回去写文章, 详细阐述自己的背景和这门课对个人发展的意义。 甚至有人在被老师拒绝后还不放弃, 继续不断地写信沟通。 我被那个 “NO” 拒绝了以后就再没努力了, 直到下个学期上了他的另一门课, 即前文提到的 “死亡”。 我对这个大胡子 “上帝” 开玩笑说: “你从生 (life) 上到死 (death), 下个学期该上转世投胎 (rebirth) 了吧! ”

耶鲁讨论课的设计是完全为学生考虑的, 限制人数才能到达有效进行讨论的目的。 这种课节奏很快, 学生课前要做许多工作: 大量的阅读、 思考、 为发言做准备。 课上学生反应的速度也很快, 大家都要对讨论的问题有所贡献, 一起让探索更深入。

垂暮的阳光

与Bassae的阿波罗神庙和希腊同时期的神庙有所不同, 它的结构很特别, 并且非常出乎意料地在庙的前方开了个侧门, 终日敞开着, 仰望对面的Lykaion山。 人们都很好奇那扇门的作用, 人是不会从那里穿过的, 那是神的区域, 这扇 “神秘” 的门究竟为谁而开呢?

耶鲁艺术博物馆的讲座大厅在这个时候总是坐得满满的, 这是历史系终生教授Vincent Scully在给大家上西方艺术史。 每次讲到希腊的时候, 他总是刻意提到那扇让人意外的门, 停顿一会儿, 等待一个他认为永远等不到的答案。 后来他也试着回忆自己亲临神庙时候的经历, 告诉大家他曾经仔细观察到对着侧门的角落伫立着一尊神像, 他微微抬着头, 视线的方向一直延伸到那扇侧门。 而门又正好在外围罗马柱的中间, 远眺过去就是壮观的山顶。 因此Vincent推测这侧门的存在是为了让庙里的神在日出的时候穿过门, 透过罗马柱的缝隙, 看到金光耀顶的山头。

这样的细节在浩瀚的艺术历史长河里渺小得几乎可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