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67部分 (3 / 4)

及——赶不及就改为追击。

倒是开赴传教士高地和卢考特山之间的谷地、阻击朗斯特里特的那支部队到现在还没有消息,有点奇怪。

主战场的战斗已经接近尾声,也没见朗斯特里特现身捣乱,那就是说轩军和昆布兰军团二十军的联合部队应该是把郎部成功地挡住了。

关卓凡正想派人去探一探,卢考特山谷之战的战报就来了。

关卓凡见这位信使的形容快赶得上奇克莫加溃败时的那个传令兵了,心中微觉不妥,接过战报,上面只有白齐文的名字,不由暗叫“不好”,拆开一看,大意是:我军已将朗斯特里特部挡住,但损失惨重;松江军团第二师建字团团官吴建瀛身负重伤,生死难卜,已送战地医院抢救。

*RU

第二十五章 密林血战

轩军第二师洋二团、建字团和昆布兰军团二十军一部经过一轮急行军,终于在南军通过山谷之前把他们截住了。

卢考特山谷林木丰茂,战斗在一片相对开阔的地带打响。仓促接敌,双方的大炮基本都没派上什么用场。两军隔着茂密的草丛和低矮的灌木对射,一团团破碎的草木在空中飞舞,形成了一片奇异的草木“雾障”。

在北军的优势火力打击下,南军步步后退,北军步步进逼,最终,南军全部退入一片密林,北军紧紧咬住,追杀进去。

待北军大部人马进入了树林,南军伏兵四起。

密林中,北军前、左、右三个方向同时受到攻击,虽然惊慌,却并未溃乱,立时开火反击。但不久,队形便无法保持,到了后来,连建制也乱了。

朗斯特里特在行军后期,有意放慢了速度;接战之初,故意示弱,包括不使用大炮,都是为了将北军引入这片他事先选定好的密林。

奇克莫加战役时 ,朗斯特里特虽然没有和北军的援军直接交手,但对这支北军火力较强、甚至大部分装备了后膛枪的判断并无偏差,知道在开阔地和北军对射必然吃亏,于是决定将主战场设在卢考特山谷偏南的一片密林。

障碍物对射击者的防护,如果障碍物较矮,后膛枪比前膛枪有绝对的优势,但如果障碍物的高度超过了人的身高,那就是敌我共险,前膛、后膛几乎的区别就不大了。高大的树木就是这种性质的障碍物。

而且,密林之中,双方保持队形都非常困难,打散了之后,北军的火力密度优势相对削弱。

朗斯特里特率领的这支南军,是在东线战场的血海里滚出来的,大多是百战之余的老兵,非常凶悍;而即便是新兵,对武器和射击的掌握和“感觉”也比大部分的轩军士兵有相对的优势。

当时的美国人,特别是南方人,很多从小就和枪支火器打交道,入伍之前,虽然没接受过任何专业的军事训练,但不少已是不错的射手,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成为合格的士兵。

而轩军战士入伍之前,多是普通的农夫,不但从不知近代步枪为何物,还对火器有一种天然的恐惧感。新兵训练的时候,洋教官们就发现,帮助新兵们克服这种莫名其妙的恐惧感,就得花上不少的精力。

大多数的轩军士兵都是在两年前才第一次接触洋枪,大部分的后膛枪更是到了美国才配备,学习熟练的时间没有几天。掌握武器的基本使用不难,但射击技术的提高和精通却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完全没办法开金手指。

队形打散之后,不但火力密度减弱,队列对士兵的帮助、约束也消失,说实话,这种时候,后膛枪乃至斯潘塞连珠枪的威力在现在的轩军士兵手里便很难百分百得到发挥。

这实际上就是散兵战术对士兵的个人的综合素质有着更高要求了。

即便如此,南军的伤亡其实还是比北军大,特别是和轩军直接接触的部队。但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