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0部分 (3 / 4)

他的书畅销的理由。如果有一天克莱顿的书“俗”了,失去了这些技术内涵,我想他也不会再有市场,因为他的读者就是一群技术迷。

因此,那些大讲科幻要面向市场的人,往往实际上是想讲,要搞与科学离得很远的,表面上很通俗的科幻。其实,这种科幻市面上到处都有,每年会出版几十种上百种。它们真有过市场吗?

科幻的市场真得很大吗?

严谨地说,科幻市场是一个中等容量的类型化市场。它可以去比较的,只有其它类型化的文学市场,而不是主流文学市场。

相比于武侠,科幻出版市场一直很好。有的读者可能会大吃一惊:中国到处都是武侠啊?其实,到处都有的只是二三十年前的新派武侠,是金庸和古龙。我认识大陆武侠圈的一批顶尖作者。他们非常感慨科幻作者竟然能出那么多的书,而在大陆出版一本武侠小说只比登天稍微容易一些。当然,我也同时感慨武侠杂志能够连载几十万字的长篇,这是大陆科幻杂志所不及的。但总得来说,科幻的市场容量仍然比武侠稍大。

与奇幻、悬疑、恐怖这类类型文学相比,科幻的份额这几年一时稍逊。但它是中国大陆最有历史传承的类型文学。当然,这主要得益于政策壁垒:奇幻和恐怖都曾经因被紧紧关在政策之门外面。悬疑虽然早已有之,但被束缚在“法制文学”的框架内。这几年它们的市场份额突然暴涨,只是以前压抑许久的能量的集中释放。。

一种文学门类要占住脚,总要有一定的积累,一定的传承。传承的更多的不是作品本身,而是人气,人脉关系。在这方面,科幻圈上有七旬老叟,下有十几孩童,都还能为这个文学门类添砖加瓦。去年,中国科幻圈还纪念了中国原创科幻诞生一百周年。而其它文学门类还都没有这种积累。一时火不等于长期火。当然,我祝愿他们早日完成自己的原始积累。

一个读者群并不算多的市场,出版商为什么要重视呢?

读者群极多的市场,具体到某个出版社、书商,或者某个编辑头上,不见得有什么意义。因为在示范作用下,大家都去抢一个市场,最终抢到的仍然很少。比如,“校园文学”一直是极被出版界看好的。《花季雨季》的一百多万册,《三重门》的近百万册都起到了极大的示范作用。众多出版社一轰而上。压到库里的校园文学于是不计其数。不直接接触出版社,你不会知道那些畅销门类的书在库房里压着多少。

相反,科幻读者群少则少矣,但购买力相当稳定。以我个人出版的书为例。从未有一本成为畅销书。但除了第一本《时代之舱》由于出版社包装错误没卖出去,第五本赶上非典外,剩下的书出版社都没有赔钱。我所知道的文友们的大部分科幻图书,也都是这个表现。当然,这个表现不象一两本畅销书那么赚眼球。但要知道,出版社想搞一套不赔微赚的书,在今天已经是很困难了。

仅仅是不赔钱,难道是出版的理由吗?不赔钱,出版社还赔上人力和时间呢。

是的,但这些我所参与,或者朋友们参与的所有的科幻图书,都没有释放出它们的市场潜力。什么是科幻图书市场潜力的标尺呢?1999年,辽宁十四岁少女张天天在军事谊文出版社出版了《真心英雄》一书,发行五万册。我认为这才是科幻图书应有的市场潜力。

有人会说,她赶上了包装少年作家的那股潮流。科幻圈里既无“少年作家”,又无“美女作家”,搭不上这两股潮。那么,六旬左右的男作家张之路的《非法智慧》也卖到了这个数字,并且获得了国家级奖项。你也可以把这个当成标尺。

从实际水平上看,科幻圈里能够写出这个水平作品的不下十几个人。既然作品本身不是问题,问题就出在发行上了。

再有一个例子就是山西的《科幻大王》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