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90部分 (1 / 4)

这段情节的核心是一场施工方案辩论会,对白精彩纷呈,情节紧凑激烈,从电影叙述角度很成功。而其中包含的铁路工程技术知识,又毫无晦涩之感。《詹天佑》堪称“科学电影”的佳作。

除了科学人物,单个科学事件也可以成为科学电影的素材。美国电影《阿波罗十三号》被许多人视为科幻电影,甚至某些科幻杂志也辟出版面介绍它。大盖是因为这部电影描写了太空,又使用许多高科技特技的原因吧。其实,《阿波罗十三号》完全是根据宇航史上真实事件编写的。编导在制作过程中,严格遵守当时的技术条件,把它保持在现实范围内。它是一部典型的“科学电影”

以笔者所见,即使是科学小说、科学电影,也可以分两个层次。一是以真实人物、真实事件为素材的作品。笔者认为,这是科学小说或者科学电影的入门层次。因为真实历史毕竟大大束缚了创作的自由度。另外,在一定意义上,它也显示不出作者的实力:他毕竟有大量资料可供依靠。而完全超越史实,彻底虚构,而又不超越现实的科学小说、科学电影,是这个领域的高一层次。采用这种素材的,笔者只欣赏过一部名叫《超导》的电影。

八十年代末,几个科技大国曾经发生一场常温超导材料研究竞赛。在一年多的时间里,超导材料的临界温度被反复提高。其中一个中国课题组有幸留下自己的名字。由北京电影制片厂、峨眉电影制片厂联合拍摄的《超导》,显然便受此事件的激发。

不过,影片描写的人物、背景完全虚构。它以复线结构,讲述了一个中国超导课题组和一个日本超导课题组之间的竞争。从课题拟定、申请经费、直到研究中一次又一次失败,电影再现了当时科研条件下的许多真实问题。这部电影由王志文主演,或许是它能够给今天的观众留下的最深印象吧。

不过,可能是限于科技知识的把握能力,编导最终还是回避了超导技术本身,没有用它作为推动情节的基本动力,只是把“超导”推到电影的背景里。而在科学家性格塑造、人际关系处理等方面着墨过多。在电影中,王志文主演的主人公是个社交能手,特长是为课题组拉赞助。候耀华主演的大款把“超导”误认为“超级导弹”,却为了附庸风雅而投资于这个课题。课题组长林老颇会享受生活,精通西餐作法。而他的助手在遇到实验挫折后,外出招妓发泄。这些片断浓墨重彩,固然是为了突破社会大众对“科学”和“科学家“的刻板印象。但由于突破有余,正面塑造不足,整部影片仍然比较苍白。当然,作为一部探索之作,作为中国文艺界极少数的涉及科学的作品,它仍然应该被人们记住。

看到这些例子后,肯定会有读者问,所谓科学小说、科学电影不就是以科学为素材的现实主义小说嘛?何必要单独列出一种文学门类来?其实,汪志在宣传科学小说的过程中,也一直遇到过这样的质问。他选择了某种折衷,甚至放弃的态度:实际上,随着科学的发展和人类的进步,科学越来越多地深入人们的一切领域,到那时,所有文艺小说,都可能回避不了“科学”所涉及的问题,从某种意义上来讲,“科学小说”有可能成为一切小说体裁的主体,那时的小说也可能就是今天我们所讨论的科学小说。我们今天所讨论的这个“科学小说”的名词,也许会在历史上永远消失。(46页)

而笔者出于对“类型小说必然大行其道”的预测,认定科学小说必然会形成自己的风格、模式,有自己稳定的读者和作者。侦探小说描写司法现实、梁凤仪的“财经小说”描写商业现实,其它还有间谍小说、战争小说,等等。它们都不超越于现实,为什么会独成一体,而有异于一般的文艺小说呢?因为它们的“源文化”赋予它们与众不同的特质。当然,这个问题要展开来谈,恐怕几十万字是讲不清楚的。

在一部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