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365书包网>游戏竞技>铁血中尉越战片> 第17部分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7部分 (4 / 5)

有一个历史小插曲——9月,明朝建州卫的女真族首领努尔哈赤在与朝廷进行朝贡马匹贸易时,听说日军入侵朝鲜,便派出使臣来到朝鲜,提出可以为朝鲜政府提供援助:“我建州卫部下有马军三四万,步军四五万人,皆精勇惯战,倭军入侵,你我唇齿相依,愿出兵相助。”

朝鲜国王与大臣讨论之后,委婉地拒绝。

最终,明朝第一期赴朝鲜总兵力集结完毕,最初号称有十余万之众,但由于各方面条件的限制,实际派发兵力在七万人左右。

8月,明朝以兵部右侍郎宋应星经略“备倭军务”,并下诏天下,令各地督抚举荐将材。10月16日,明朝调陕西总兵李如松(辽东铁岭卫人,辽东总兵李成梁长子,平叛宁夏叛乱归朝)总理蓟、辽、保定、山东军务,并充任“防海御倭”总兵官,其弟李如柏、李如梅副总兵官,带兵渡过鸭绿江开赴朝鲜战场。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五 中日巅峰对决:血战平壤(2)

入朝明军的主要构成为:李如松麾下精锐四万余;辽东精骑一万;宣府、大同骑兵八千;蓟镇、保定各提供步兵五千;江浙步兵三千;福建藤牌军士三千。此外,四川副总兵刘铤率川军五千,作为后续部队向朝鲜进发。共计骑、步兵力七万余人。

明朝之所以征调以上军力,是经过谨慎权衡的。中国辽东与朝鲜相接,出兵为分内之军务;而蓟镇、保定为防御北方游牧民族的重要军事基地,均列明朝“九镇九边”,本为不可轻易动用的要塞武装,但入朝需用精锐,加之朝鲜气候与中国北方类似,故被不得已临战征用;宣府、大同的战略地位同样关键,正当朝廷决定从此两地调兵赴朝之际,蒙古骑兵恰好叩边,这就使得两地将领相当为难,于是这一路的军士战斗力被人为削弱,其名义上的八千骑兵,实际精锐骑兵只占两三成,大半是弱军或没有过任何作战经验的新募士兵;朝鲜北部山高路奇,需选派中国西南山区部队参战,但当时明朝与越南、缅甸交接的边境地区颇不安宁,南部地方起义也是时有发生,故广西、云南的军队不可调动,川军就被列入征召之列。李如松来到平壤之前,驻守平壤的小西行长曾与明朝沈惟敬进行过和谈接触,应该说,“商人大名”小西行长非常清楚同样是商人出身的沈惟敬的用意,日军的后勤也需援助,小西行长就答应说愿意接受明朝封贡,但条件是以大同江为界,日本将平壤以西领土归还朝鲜,但明朝需对日本已经吞并的平壤以南领土予以承认。

李如松对此表示强烈反对,但在随军参谋李应试的建议下,他打算将计就计。

李如松率兵来到平壤郊外的肃宁馆,参加对小西行长等人的所谓的封贡大典。小西行长派出二十几人迎接,李如松突然下令拿人,日军慌乱之下被击杀数人,其余人马逃回平壤城内。小西行长得到消息后一时还不能相信,怀疑是不是翻译人员没有把事情说清楚。于是又派出亲信前往李如松处,再行解释。李如松做了虚化处理,对他们进行了一番抚慰。并要求小西行长为表达诚意起见,应该允许部分明军入城与其进行面谈。他知道小西行长不可能接受这个条件。

平壤战役已不可避免,这将是一场典型的攻坚战,双方均动用大量轻、重火器,战争场面颇具现代战争的某些特征。

朝鲜军队先前的失城原因在于不战而却。平壤城本为易守难攻之地,北靠牡丹峰,地势险要,城墙之东、西、南、北四面各有两座城门扼守。守城日军为小西行长第一军团,兵力为一万八千人。

明军攻击部署如下:蓟镇游击将军吴惟忠率领步兵充当先锋,辽东副总兵查大受率领精骑居后,攻击城北要塞牡丹峰;中军杨元、右军张世爵领兵进攻城西七星门;左军李如柏、参将李芳春率兵攻击城西普通门;祖承训则率领明军乔装为朝鲜军麻痹日军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