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安全担心,后来看到他为了忠于职守,竟把生死置之度外,就只有衷心敬佩,再也不来相劝了。为了彻底揭开吕夷简任人惟亲,朋比为奸的真相,他亲手绘制了一张详细的《百官图》献给皇帝。图中一一注明,哪些官员是循序升迁,其官职是合法得来的;哪些官员是不次提拔,其官职来自歪门邪道。并且建议:“进退近臣,凡超格者,不宜全委之宰相。”这样一来,他和吕夷简的矛盾就趋于白热化,达到势不两立的程度。在那官官相护的年代,只要解开几张人事关系的底牌,就已经能让全城轰动;这时范仲淹竟然勇敢的站出来,成为以宰相为后台的庞大官僚集团的对立面。影响之强烈也就可想而知。皇帝虽然极力支持他,也觉得震动太大,难于处理。最后是以各打50大板的办法,双方同时外调,一起离开京城,让事情暂时平息。这样,范仲淹就赤手空拳把当朝宰相拉下了马。使得自己正直的名声举国皆知。至于自己到何处去?他早已想好了主意;到前线去,到国家最需要的地方去,以龙图阁直学士,出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兼知延州。文臣出身的范仲淹从此脱离了与官场腐败现象作战的无声战场,慷慨走向卫边守土与入侵者作战的有声战场,开始体验军旅生活,这时候他已经是50多岁的人了,所以后来他在填词的时候自称为“白发将军”。
志士仁人先忧后乐
范仲淹此去要和西夏这个小国作战。说起来也很可笑,西夏本来没有建国的条件,他们之所以能够利用宋辽之间的矛盾获得渔人之利,建立起一个小国,不断地骚扰宋的边境,对宋王朝所造成的损失比辽国的侵略还要大,这完全是宋太宗赵光义两次推行错误的国策所造成的。
第一次是赵光义已经夺位的时候。那时宋王朝的建国工作刚刚开始,兵力不强,应该和辽国保持友好,努力发展经济,力争成为一个富国,像太祖赵匡胤所设计的那样,在积累了一大笔财富之后,用金帛把燕云16州的失地赎回来。从辽国倾心汉化的形势来看,这个计划不难实现。订立澶渊之盟以后,两国和好100多年,就足以证明两国友好相处是可能的。
宋辽的关系处好了,辽的附属国北汉的问题随时可以解决。北方暂不能用兵,南方加紧建设,宋王朝的富强是可以计时以待的。但是赵光义为了巩固自己的帝位,在没有把握的情况下,两次冒险伐辽,两次惨败。从此兵连祸结,使得北方边境长期不得安宁。使得西夏这一股力量能从宋辽之间的夹缝里生存,发展,直到称帝,建国。
第二次是赵光义两次伐辽失败后,畏敌如虎,对小小的西夏也以笼络为主,不敢轻易用兵。西夏这一股力量对宋是时降时叛,叛了又降,降了又叛,如同儿戏。宋军要打他,他就投辽,宋军撤军,他又来寇宋,在辽国的蓄意保护之下,赵光义对他无可奈何,完全陷于被动地位。赵光义去世之前,曾经分兵五路伐夏,出兵不利。他在病榻上气得要死。
建立西夏的这个民族叫做党项,从他们的民俗“衣皮毛,事牧畜”看来,显然属于游牧民族,人数不多。唐与吐蕃作战时,党项部落纷纷投降唐军。有个党项酋长拓跋赤辞受唐封为西戎州都督,接受唐的赐姓为李,成为西夏的李氏祖先。传到唐末,李赤辞的后裔李思恭助讨黄巢立功,受封为定难节度使,受命治理西北五州之地,治所放在夏州(今榆林县西),这就是他们国名的由来。因为他们地处宋、辽之西,又自称西夏。宋初,他们遣使进贡,受封为太尉。太宗赵光义时,他们的酋长李继捧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