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365书包网>都市言情>画境油葫芦叫声> 第37章 拓跋祖源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37章 拓跋祖源 (1 / 3)

养殖场的夫妻俩很高兴,说这一冬需要的精料这一下都解决了。

汉子领着我进到木刻楞旁边的一个栅栏里,指着地上捆着和麻袋装着的一堆东西说,这是一晚上的收获,有一窝小野猪崽,一共是八只,还有两只狍子和六只山鸡,一共算我一千五百斤玉米,如果我能等一等,他们今天还想试试能不能逮住两只小黑瞎子。

我说没问题,我可以等,只要明天早上六点前能弄来就行。

他就让媳妇去喊人帮忙卸粮,拿着磅秤试着称了几篓,发现篓篓都是足称的,也就不再麻烦着过称,直接往下卸。

陆陆续续又有不少人来帮忙,一车粮食也就很快卸完了。接着我就挑了五对小梅花鹿,让他帮忙把小野猪等活物和梅花鹿都装上车,我说我明天等他的好消息,让大家尽管放开了去找,我粮食准保够,就坐车离开了。

我指挥司机把车开到一处废弃的僻静院子里,让司机帮我把车上活物都卸下来,把雇车的钱点给他,就让他开车离开了。我把活物都往空间一收,就走回了招待所,还好没耽误吃早餐。

早餐过后,八点整我们从加格达奇出发,经301省道一路西行,伴着和煦、温馨的松脂芳香,便来到了位于鄂伦春自治旗境内的林区小镇——阿里河镇。

出了镇子,向北沿着林中的公路行驶10公里左右,一座气势磅礴的雄伟高山便矗立在眼前,在离地面20多米的半山腰中高悬着一个硕大的山洞,这就是被史书称为“鲜卑旧墟石室”的嘎仙洞。

嘎仙在锡伯语指部落、故乡,在鄂伦春语指猎民之仙。是中国古代北方民族拓跋鲜卑的发祥地,鲜卑族是中国古代东北的少数民族之一,“鲜卑旧墟石室”,即拓跋鲜卑的祖庙所在之地。

环看周围峰峦层叠,树木参天,松桦蔽日。洞在峭壁之上,高出平地约5米,洞口朝向西南。嘎仙洞是一个天然山洞,后经人类继续开凿。进到洞内,只见主洞南北长90余米,东西宽约28米,穹顶最高处20余米,略分为前、中、后3室,面积约2000平方米。洞内幽暗深邃,石壁平整。主洞中部放置着一块约3米见方的天然石板,下用大石块支撑。洞壁平整,地下堆积着较厚的青苔。洞内西壁上有北魏太平真君拓跋焘派遣中书侍郎李敞来祭祖时刻的铭文。据说在地表以下1.3米的黄色粘沙土层中,出土过打制的石器,表明这里可能存在着更早的文化遗存。

鲜卑族世居中国北方,并创建了北魏王朝,成为中华民族历史上第一个入主中原的少数民族。北魏太武帝拓跋焘于公元443年(太平真君四年)派遣中书侍郎李敞祭祖时所刻的祝文共19行,12个整行,每行12至16字不等,余为半行,为抬头别行与题名。汉字魏书,隶意浓重,古朴雄健,全文201字,字体古拙,介于隶楷之间。

国画讲究书画同源,常将书法的笔法用在绘画的线条表现上。所以我对书法也略有研究,其中最感兴趣、临摹最多的就是魏碑。

魏碑是中国南北朝时期北朝文字刻石的通称,以北魏为最精,大体可分为碑刻、墓志、造像题记和摩崖刻石四种。此时书法是一种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过渡性书法体系,钟致帅称魏碑“上可窥汉秦旧范,下能察隋唐习风。”魏碑书法对后来的隋和唐楷书体的形成产生了巨大影响。历代书家在创新变革中也多从其中汲取有益的精髓。

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动荡不安,适应社会意识需要的佛、道之学勃然兴盛。佛、道的宣传方法是以写经为一大功德。尤其佛学,凡新建寺塔、塑造佛像,必延聘文学之士,撰写文章以纪其事。或凿石以作碑碣,或就天然岩壁摩崖刻写,一时间,从汉代风行的立碑时尚,转向佛学的建寺造塔、立碑刻石。四海之内虽战乱不止,造像求长生的心理却更加炽烈,刻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