们儿时的美食,后来出生的孩子再也吃不到了。
262 另一种过年果盒里必备的是薯皮(干的红薯条)。那时每家都会种很多的红薯,除了用来制红薯粉皮,就是用来制薯皮了。红薯被蒸熟之后,就被切成块状,放在竹塔上烘干。烘薯皮的程度很重要,太干了就会太硬不好吃,太软了就容易碎也不容易保存太久,只有刚刚好时,薯皮才有韧性,很香甜又适合保存在瓦罐里很长时间。蒸红薯的时候,往往可以吃到薯糖,黑黑的稠稠的,薯糖也被烘干切成块,是很上好的果子了。
263 山村人家的伙食都主要靠自家菜园里的收成,种的菜好,种类多,家里的伙食就相对好一些。但终归是蔬菜多,就算那时我们捞到的虾都是较稀罕的好菜。父亲在初夏时候,夜晚会带我和弟弟去稻田里照鳝鱼,改善伙食。天气开始炎热的时候,鳝鱼就会在夜间跑出泥洞出来乘凉,我们点着火把,带着鱼篓去稻田里,父亲把火把照进稻田里,见到火光的鳝鱼一动也不动,父亲用竹夹子夹住就扔进鱼篓里。往往一晚上可以照到足够吃好几段的鳝鱼。那时候鳝鱼在我家的饭桌上是一种美食,无论是炸的,还是炒的,浓烈的紫苏叶的味道依然很熟悉。
264 真正有改善伙食的时候,除去端午,中秋节日和亲人的生日,山村里就想念着哪家办红白喜事时的八仙桌了。现在山村里富裕了,谁家办酒席都是去镇上酒店里订酒桌,那时候都是把厨师请回家,一摆就摆十几桌,满晒坪的都是吃饭的亲戚朋友。漆红油漆的八仙桌,四条长板凳,九个大碗菜,都是*的美味。上大学了我有时候总在想,为什么食堂的大锅菜就没有山村里的八仙桌好吃。那时的八仙桌一锅炒的比现在食堂的多多了,但是每一个菜都值得怀念。我总是记得第一道菜,肉团片裹着蛋皮子蒸的粉烂,上面洒些炒熟的春笋条,碗底有热乎乎的芋头。干豆角扣肉,棋子盒猪肉,黑木耳炒肉片,我有强烈的愿望回去山村再赶上哪家的八仙桌,我一定要再去尝尝。每个人都会记住自己成长过程中的一些极美妙的感官印象,比如自己尝到的最美味的菜,比如自己闻到的最香的花草,比如见到的最美的风景,这些牢记于心的美好印象事实上渐渐成为人生中的标准,我们总会拿现实中的与之对比。我在北京的餐厅里吃过各地风味的美食,但我还是觉得它们比不过当初山村里的八仙桌。
265 当邹家坊的拱桥上也新开了一家小杂货铺之后,很多的孩子都会找家里要一些零花钱去那里买冰棍或者杨梅吃。我的父亲母亲极少给我们的零花钱,我和弟弟也从来不张口问。但是对于伙伴们的羡慕却时刻在心头涌现。亚波告诉我们在他家附近有一家制作炮仗的小作坊需要人手,我和弟弟就跟着去了。周末的时候,很多的孩子都在他家,每人领一些炮仗饼子,再另一些引线,就在一旁往那些小炮仗里插引线。每一饼炮仗要插二十分钟,插好一饼,小作坊给一毛钱。我们那时一上午可以挣到一块钱,就可以买到冰棍吃了。奶奶的包子铺里后来也买了冰柜,我们就把挣到的买冰棍的钱省下来买画片了。
桂圆和双黄馅的月饼
266 在我钓螃蟹的水渠边有一些菜地,菜地尽头有一个洞口,大人们说里面有观音像,发喜的哥哥就带着我们点上煤油火把,爬进去看,顺着洞口落下去,就看到一间客厅大小的溶洞,很多的钟乳石和石笋。有一处光滑的钟乳石真的像极了庙里的观音佛像。再往里去,就被一面石墙挡住。这个溶洞极少有人进去,现在还是被一些杂草盖住洞口。我们那时的冒险精神催促我们做一些大胆的事情。村里修水渠时,有很长的桥洞,我们就摸黑进去,也不怕里面有老鼠或者蛇。后来我们甚至还去关帝祠附近的蝙蝠洞,踩着臭臭的蝙蝠粪便往黑洞里跑。
267 我吃过的最早的冰棍是五分钱一根,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