些案件类的报道,所以在网上的点击率还是很高的,已经有十来万的点击了。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就是有十来万的民众已经受到这则新闻的影响了,如果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就是田港此时在他们的脑海里肯定栽种下了治安不稳的印象。
“佳佳,咱们下期《读书》推荐这位草根作者好不好?”
欧白阳翻了翻近期邮来的新书,从新书堆里找到了一本感兴趣的。因为这本书的作者和以前采访的作者的类型完全不同。
随着《读书》栏目收视率的节节上升,并且稳定在一个较高的收视指数上,许多作家都会主动把自已的新书寄到电视台,希望能被这个节目组选中。
《读书》现在已经彻底扭转了找米下锅的节目资源匮乏的现象,变成了作家们争相想上的香饽饽。
象夏宇、朴厚这样的作家的正面引导力量是无穷的,一旦作家们发现,这个社会,安贫乐道只能让自已更不安于专心写作,他们就比较成功地向市场化做了转型。
虽然还有一部份人在喧嚣的尘世里默默放着自已那张安静的书桌,但是大部分作家却选择了与时代同行,与市场同行。
孰对孰错,只能留待时间去解决。
《红楼梦》在那个年代,亦只是流行文学,《聊斋》也只是一本记录仙狐鬼志的有趣笔记。
然而现在它们都成了经典。
欧白阳翻出这本书来时,颇有一番21世纪的人穿越从前提早读《红楼梦》的感觉。
因为这本书,相对于现在的作家来说,也是一个比较少碰触的题材。
名字叫《失落的民工村》,是一本纪实小说。
作者吴淞,隐瞒作家的身份,进入民工群里,与他们同吃同住同劳动,取得了大量宝贵的民工生活的第一手资料。
里面的故事,既有民工夫妻的两地分居的艰难与折磨,也有留守儿童与老人的期盼……
欧白阳把这本书介绍给彭佳看,她看了之后也十分喜欢,因为作者的笔调写实而直面真实的生活,让她十分动容。
“吴淞,这个名字好熟悉啊!”彭佳的脑海里掠过一些印象,好象在哪里看过这个名字似的。
“不可能熟悉吧,这个作者并不出名,这本也是他的新书,之前没有进行过自我宣传和包装。你不可能认识他的。”
“嗯,是吧。”彭佳得不到答案,闷闷地摇了下鼠标,想要关了网页。
“啊?我知道了,原来我是在这里看到他的。”彭佳高兴地对欧白阳一指电脑屏幕,原来刚才彭佳看到的那条“愤怒”的新闻,就是一人署名吴淞的人发出来的。
“不一定是同一个人吧?”欧白阳表示怀疑。
“嗯,也许没有那么巧。”彭佳心里却认为应该八九成是这个人,因为,同样的风格,同样的名字,都是为农民工出头说话,吴淞俨然就是草根农民工的代言人。
象孩子走失了这样揪心的事,吴淞如果知道了,不出面才怪呢。
“佳佳,我和他联系一下,顺便帮你问问。”可怜的欧白阳顶着熊猫眼,打了个大大的呵欠,拿起办公室的座机打电话。
因为这个作者全然不熟悉的缘故,这种情况之下,她们是不会冒然拿自已的手机给陌生人打电话的,怕的就是被一些别有用心的人骚扰。当然,如果采访熟悉了解以后,彼此之间倒是不介意互留一个电话号码。
“欧姐呀,昨晚失眠了?”彭佳看到欧白阳的呵欠,知道她昨晚上肯定是想多了,睡不着。
不过,摊上这样的大事,谁也会睡不着的,未来的婆婆不满意,可是这偏偏又不是人力能够解决的问题,能不急吗?能睡得着吗?能不想吗?
彭佳一时也很头疼,这种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