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54部分 (3 / 5)

展的事情暂且放下,他们要对各国的作家们展开公关和游说。

商量之后,林子轩负责应对记者,徐至摩和郁达浮拜访其他国家的作家。

他们的游说策略是把林子轩和中国加入国际笔会分割开来,不能把两件事混为一谈。

面对记者,林子轩畅谈了写作《1984》的初衷,灵感来自于在莫斯科和扎米亚京的谈话。

他不认为这部小说是在讽刺苏联,而是描写了世界普遍存在的问题,民主和极权的界限在哪里,世界未来会不会走向小说中描写的社会。

这是一本科幻小说,但很多人却把它当作了现实主义作品来读。

林子轩表示很无奈,他觉得苏联太敏感了,作为一个大国没有相应的气度。

英国记者做了不少功课,他们询问林子轩对苏联的看法,并引用了林子轩在中国报纸上的段落,以此证明林子轩批判过苏联。

对此,林子轩直言不讳,那的确是他的真实看法。

媒体就是这个样子,想要报道大新闻,英国记者显然想把林子轩塑造成一个反抗苏联的英雄形象,而高尔基是苏联的保卫者。

两位大文豪之间的激烈交锋才是读者的最爱。

于是,他们询问林子轩对高尔基的看法。

林子轩想了想,这样回答,他敬佩以前的高尔基,而不是现在的高尔基。

英国记者在第二天的报纸上用了一个非常吸引人的标题,导致报纸的销量大增。

“林认为高尔基的时代已经过去,如今是他的时代。”

这显然是断章取义,林子轩极为无语,他没时间和记者打嘴仗,而是不停的和不同国家的作家会面交谈,其中就包括国际笔会的主席约翰高尔斯华绥。

高尔斯华绥是小说家和剧作家,是英国现实主义的杰出作家,代表作是《福尔赛世家》。

1932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他出身富裕的资产阶级家庭,态度中立,不偏不倚,他支持中国加入国际笔会,但他没办法左右其他作家的想法。

他给林子轩提供了一个机会。

在国际笔会各分会成员投票之前,林子轩能够在所有与会者面前进行一次演讲,表达自己的观点,这是他最后的游说机会。(未完待续。)

第三百六十六章 无声的中国

国际笔会大会正式开始,前几天是大家互相交流的时间,主办方会举办各类研讨会。

研讨会的范围非常广泛,有莎士比亚研讨会,欧洲文学未来的方向,诗歌的写作技巧等等,整体氛围相当于一个国际性文学类的学术会议。

因为这次大会的主题倾向于被压迫的国家,所以还有远东地区文学的交流活动。

由于《1984》的出现,国际笔会临时加了一场关于这部小说的小型讨论会。

可以说,主办方给了林子轩不少的时间来游说各国的作家们。

如果不是肩负着中国加入国际笔会的任务,他会非常享受这次的英国之旅。

然而,苏联继续施加影响,世界上越来越多的作家加入抵制《1984》的行列,其中还有来自中国的声音。

这时候,林子轩亲身感受到一部超越时代的经典作品所遭受的磨难了。

在后世,《1984》是一部世界公认的伟大作品,被评为改变世界的20本书籍之一。

和达尔文的《物种起源》,莎士比亚的戏剧集,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并列。

但在这个时代,却成为被抨击的对象,可见伟大的作品都很难被世人理解,《物种起源》刚出版的时候同样遭遇狂风暴雨般的攻击。

正如西方谚语所说,欲戴王冠,必承其重。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