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物资进行了清点,东西和数量都能核对得上,谯某一时好奇,看过你家的家谱,你啊,确实叫杨桂三。我等不告而入,请你海涵。”谯陵扶起杨桂三。
“不敢,不敢。”
“既然孩子急用,杨兄弟你快些取吧。”谯隆不好意思地说道。
杨桂三爬上阁楼,找到屋角的米罐,一股米香传了出来,伸手进去,米丝毫未动,他眼泪一下就流了出来。
取了米,杨桂三准备出门:“杨大哥,你请等一等,咱们不告而入,实是冬天太冷,不过咱们可不敢睡你的床,都是用稻草茅草铺地而睡。”谯陵说道。
“我知道,你们真是太好了,义军啊。”
“我们是安民军,自然要以安民为宗旨,为是补偿你,咱们给周边的土地都种上菜,还给你浇上了,另外给你院坝全部铺设上了石板,打了一个石磨,还给你打了一床晒席,以后晾晒粮食就方便多了。”谯陵指着院子里崭新的石板院坝。
杨桂三走到院坝里,欣喜若狂,他好早就想给院坝铺上石板,打粮晒粮效果好,损失少,这个地方,就是相亲,人家都得问你家院坝铺石板没有,有多大。可是人口少,缺技术,一直不能成功,如今崭新的石板院坝就在院子里摆着,怎么不叫他高兴啊。
“你看那边的亭子没有,这是我们刚刚给村子建的,亭子里还有建了一口崭新的大水磨,以后磨米磨面都不用自己费力气了。”谯隆指着远处的溪流边的一个新亭子说道。
“你们真是仁义之师啊。”杨桂三激动地说。
“杨兄弟,这是我们应该做的。”
杨桂三走了一天,就从山上三三两两的走下来几百百姓,先是老人下山来,在老人们的鼓励下,青壮年和孩子们也下了山。
老百姓见安民军秋毫不犯,看着翻修一新的院子,轰隆轰隆的水磨,还有一条新石板路将院中房屋串连起来,感动得直落泪。
炊烟又在巴岳山升起,百姓逐步回来家中,杨家沟的族长杨之洞系泰昌年间的举人,任巴岳书院掌院多年,在遂宁、铜梁和大足几个县桃李芬芳。
这一日他找到李定国“老朽杨之洞,见过大都督。”杨之洞见李定国年纪尚轻,便不说拜见而说见过。李定国见他年纪已近六旬,一派儒雅气度。“之洞先生贤名,如雷贯耳,晚辈仰慕已久,只是无缘拜识。”李定国连忙行礼,像杨之洞这类谦谦君子,未必有多少实用之术,但绝对可以影响世道人心,这就是所谓信仰的力量。
“之洞先生请上座,武水都,快给先生看茶。”李定国热情地忙碌着,满脸堆笑。
“大都督戎马倥偬,还如此礼贤下士,杨某佩服。”杨之洞捋着胡须高兴地说道。
“安民军以保境安民为要,之老乃巴蜀名士,社会贤达,定国正要向之老请教。”
“不敢不敢。”杨之洞自谦道。
“巴岳山钟灵神秀,安民军到达后,急欲整治田园,恢复生产,只是不知道这巴岳山适合什么作物,有些什么产业?”李定国疑惑道。
“哈哈哈,大都督不问苍生,先问稼墙,倒是令老夫有几分意外,不过也符合安民军的作法。我回来后,看见了安民军的努力,很得人心,只是你们长年征战,于稼墙不甚熟悉,这都可以学习,容后老朽禀告大都督。”
“请之老知无不言。”
“今日老朽来,为的是明日春社之事,杨家沟乡党们回乡在祠堂一聚,恳请大都督赏光。”
“之老盛情,李某感激不尽,定然赴约。”
杨之洞告别后,李定国便吩咐谯山为赴约备礼,第二日由谯山和武水都等人陪同赴约。
次日,春和日丽,杨家祠堂热闹非凡,祠堂下的院坝里,架起了几口大锅,锅里热气腾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