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8部分 (4 / 5)

对于教育制度改革,奥巴马与麦凯恩都主张不让一个孩子掉队的“一个都不能少”计划,不过麦凯恩没有教育补助计划,他主张发展特许和私立学校。奥巴马则提出给每个学生4000美元的学费税收优惠,但是该学生必须承诺完成100个小时的社区服务。而对于年收入超过万美元的家庭则不享受这个计划。

堕胎、同性恋、干细胞研究也是美国人关心的话题,麦凯恩站在保守的立场上,持反对态度,而奥巴马则持开放的态度。

外交:对话而不是对抗

奥巴马和麦凯恩的外交政策的对立集中在伊拉克、伊朗、以色列、俄罗斯问题上。

在伊拉克问题上,与希拉里前后矛盾说辞不同,奥巴马始终持反战主张,这受到了多数美国选民的支持。麦凯恩则坚决支持布什的伊拉克战争政策,不但不撤军,还要增兵。

奥巴马在伊朗问题上主张在没有先决条件下与伊朗领导人谈判。麦凯恩则认为伊朗完全不可救药,反对任何总统层面的会谈,主张在联合国框架外对伊朗进行全面制裁。

以色列问题与伊朗问题密切相关。奥巴马对伊朗的态度引起了以色列人的高度警觉。不过,后来奥巴马称,他的无条件对话是要求伊朗放弃对哈马斯和真主党的支持,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以色列面对的危险。

在俄罗斯与格鲁吉亚关系上,奥巴马和麦凯恩都同声谴责俄罗斯“入侵”格鲁吉亚。但是,麦凯恩比奥巴马更强硬。

策略调整是一把双刃剑

选举期间的一切政策调整都是为了获胜。

奥巴马先是调整了他的口号。初选胜利以后,奥巴马竞选团队决定将“我们相信改变”(Change we believe in)调整成为“我们需要的改变”(Change we need);这样一来,奥巴马的口号调整迫使麦凯恩承认美国需要改变,奥巴马主导了选战的方向。

奥巴马的第二个调整有一定的冒险性,但却是不得已而为之。他的大选政策要逐步向中间靠拢。初选走两边,大选走中间,这是美国总统大选的历史轨迹。

当然,改变立场是一面双刃剑,一些支持奥巴马的选民开始质疑奥巴马的态度。微调策略可以拉拢一部分人,但也会得罪一部分人,区别只在于数量多少的比较,但是毕竟难逃负面评价。所以,在关键时候政策的调整一定要以理服人。

要想获得选民认同,自我宣传是一个思路,“借树开花”有时也许更有效,奥巴马想到了出访。此时,麦凯恩早就先行一步,周游列国并“满载而归”。即使这样,奥巴马也必须迎头赶上。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3。出国:访亚欧刮起“奥氏飓风”

媒体宠儿:一“马”当先

与麦凯恩相比,奥巴马最缺乏的就是军事外交经历,这也是许多美国选民担心之处。

奥巴马无法向国人证明自己的作战能力,但是,他可以证明自己的外交能力。他要做的是摆明姿态,阐明主张,远交近攻,假外交之手,打消选民疑虑,夺取选民信心。因此,初选刚刚结束,一份出国访问路线图已经放在了他的案头。他选择了中东和西欧。

奥巴马尚未出访,已经有200多名记者报名参加。美国三家主要电视台均派出了重量级记者随行,其风头远远盖过麦凯恩。所以,随之而来的政治风险是,一旦奥巴马说错话,做错事,后果将不堪设想。

伊拉克:美军的伤心地

伊拉克战争曾经是美国人的骄傲,但现在伊拉克是美国人的伤心地。五年的伊拉克驻军带给美国人的不再是光荣,而是沉重的负担和灾难。对伊动武的合法性也开始受到质疑。

但是作为“负责任”的大国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