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323部分 (3 / 5)

还是有,一些地区粮食产量陆续出现严重欠收。

但与前两年的大灾相比,今年灾害情况要好得多,只要不是大的灾害,与大的战事,以现在的宋朝财政情况,就不算是危机。

许多人都知道了王准的事,但没有人吭声。

何谓公平,到了这地步,还有人相信神马的公平?

然后寇准却主动站出来,说道:“据《洪范》所言,臣推测蝗灾旱灾是刑罚不公引起的,祖吉与王准均是贪赃枉法情节严重之辈,可是祖吉处死,抄没家产,王沔之弟王准只在私室接受仗刑,继续为官。两个人同样的罪,一个判得极重,一个判得很轻,如此不公,老天怎能不降下灾害示警?”

赵匡义便看着王举正,有些不满意。

何谓言臣,就是不避亲仇。

宋九做错了,照样弹劾,王沔做错了,也要弹劾,这才是好言官。

王举正无奈,第二天上言五件事。

一废三司复尚书省,宋朝有尚书省,但是一个虚职机构,没有实权。就是恢复唐朝的一些官制,让尚书省代替三司,成为新的执行机构,中书与枢密继续成为一个决策机构,两制与御史台保留审核之权。提高效率,减少冗官。

谨公举,朝廷想不使民间人才流失,于是下诏求人,但所举上来的人良莠不齐,因此进一步落实保举制,确实替朝廷推荐了能人当赏,但所举非当也要罚,那么各级官员举人就会慎重。

惩贪官污吏,不要等事情发作了才处理,诸路转运正副使兼采访之名,今察部内州府军临长吏清廉贪污情况,在地方上就直接杜止各层官吏贪墨现象。

四是老生常谈,省冗官。五是择远官,朝廷所用远官多用负罪之人远任,然而越远越难治理,这些官员下去后,多非良善之辈,纵毒伤残,远民遭秧,不能上诉,非是朝廷怀远之意。请朝廷以后不许负罪之人去四川与广南为长吏。

未必赵匡义会接受,如给转运使采访之权,那么各路转运使手中的权利越来越大,管辖地区又广,发展不好,便会成为变相的唐朝各个藩镇。

但这五条都切中了宋朝的时弊,赵匡义下诏赏赐,并且正式任王举正为御史中丞,而不是权知御史中丞。

然后王沔就悲催了,不久罢相。闻听诏书下,王沔去找了赵匡义,痛哭流啼,这两年他太猖獗了。一旦离开相位,保不准有多少人会借势打击报复。他又非是赵普与宋九。比较抗打……

所以希望赵匡义手下留情。

可让赵匡义撵了出来。

不数日,才四十来岁的王沔须发皆白。忧郁之下,第二年王沔去世。

实际也非是王沔之错,老一辈大臣马上陆续退出舞台,这些新人上来,多是进士上位,不管是谁,皆或多或少沾了一些书生意气。这与王明等从胥吏上位而来的截然不同,或许各有优劣,但少了胥吏办事的那种沉稳。多了一份浮躁。

然而还没有结束。

陈恕转到东府后,朝廷让樊知古担任三司使,这个人用一个小舟便将长江宽窄丈量出来,也是颇有才干的。

宋九在东府时还为了江南时政,与他好几次交流。

樊知古可能因为压力原因,到了三司后,不及陈恕等人,有的没有做好,因此赵匡义时常批评。

赵匡义越批评樊知古心情紧张。便越容易出错。

陈恕与樊知古不是老乡,一个是池州人,一个是洪州人,不过都是来自江南。平时关系不错。每当听到赵匡义对三司不满,陈恕就有些急,护友心切的陈恕便时常找到樊知古。将皇上的不满泄露,他就是从三司来的。又有本事,对三司十分熟悉。因此也时常提出一些建议。

然而樊知古不知轻重,每次去向赵匡义汇报工作时,便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