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365书包网>游戏竞技>大秦啥意思> 第14部分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4部分 (2 / 5)

异姓兄弟,封其为“君”,是给予了公族宗室才有的待遇。

商鞅比秦孝公年纪大,按照自然规律,他这一生是有君权做保障的,可以顺顺当当地走完。

可是,天有不测风云。秦孝公竟然死在了商鞅的前头。

秦孝公二十四年,正当壮年的秦孝公突然去世,年仅44岁。

伟大的商鞅顿失护佑!

秦孝公在死前,曾想把国家交给商鞅,让商鞅做秦国的国君,而商鞅坚辞不受。当今有人说,这是秦孝公在试探商鞅有否可能篡国;但我以为这不可能,这是秦孝公出于真心。

秦孝公是古今唯一的一位民主主义君主,只要秦国强大,管他姓嬴还是姓商。他对商鞅,始终用而不疑,没有任何掣肘与防备。

而商鞅拒绝接管秦国,也是情理之中的事。秦孝公知道:未竟的大业,只有靠自己心爱的儿子了。他临死前,把太子驷一人留在身边,命儿子给他背诵《黄鸟》诗,可能是意在让太子知道珍惜人才。

太子驷继任,是为秦惠文公。

就此,历史掀开了奇诡的一页。

太子驷的两位老师——公子虔和公孙贾,到这时已经深居宫内12年不见人了。

这是空前的险境!

但是商鞅一点也没意识到。他自负是先朝旧臣,出入仍傲慢如昔。

——人们可以忘恩,但是几乎没有可以忘记仇恨的。

所有的老世族都看准了这一转机。秦国通过变法强大了,他们不会因身为秦国人而高兴。他们是受损者,所以他们宁肯国家退回到原先的孱弱历史中去,也要否定变法,争取政治翻身。

在惠文公第一次视朝时,商鞅不知为何没有出席。第一个出来禀奏的,就是公子虔和公孙贾。

两人说:“臣闻‘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重者身危’。商鞅立法治秦,秦国虽治,然而妇女儿童都说商君之法,没人说是秦国之法,今又封邑十五,位尊权重,后必谋叛。”

新君年轻,商鞅和对立派都看到了这一点。但是商鞅完全看错了,以为君主年轻就不敢轻易变更父亲的既定方针;而老世族却能看得很准,他们要用“某人功高震主”来吓唬年轻的君主。

这两派的态度在新君心中恰好形成一正一反两种感受。天平倾向哪一边,不言而喻。

秦惠文公果然上套,对两位老师说:“吾恨此贼久矣。但他是先王之臣,谋反的形迹未彰显,所以暂且容忍他。”

惠文公虽然年少,但做事还不是没有原则的,他很懂得处理问题的分寸——先君的面子要照顾,旧臣的气焰也要打掉。于是派使者去收了商鞅相印,命商鞅退归商、於。

商鞅不觉得大祸临头,反而觉得这样也好,辞朝之后,就收拾好车驾出城。他虽去职,但爵位没变,其仪仗队伍犹比诸侯。

商鞅在朝主政20年,文武百官无不出自他门下,见老主人走了,百官都来饯送,朝署为之一空。

这又给了反对派以口实。

公子虔、公孙贾密告惠文公:“商君不知悔过,僭用王者仪仗,如归商、於,必然谋叛。”

当年与商鞅辩论输了的甘龙、杜挚,也没忘20年前的耻辱,出面作证,将商鞅仪仗违规的事证实。

惠文公不由大怒,即令公孙贾率武士3000去追赶商鞅,追上了就砍脑袋,然后提他的头来见。

威权的倒台,不管后续的影响如何,都是民众的开心之日。当时百姓知道商君走了,都跑了出来,满街满巷,全在抱怨商君。一听说公孙贾要领兵去追赶,攘臂相从者,竟有数千余人之多。

当时商鞅车驾出城已有百余里,忽闻后面喊声大作,忙派人去探听,回报说:“是国君发兵追赶。”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