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365书包网>玄幻魔法>前秦书名> 讨论:如何看待高帝与圣王的君臣关系?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讨论:如何看待高帝与圣王的君臣关系? (1 / 3)

高帝与圣王是东秦开国历程中最重要的两个人物,一个是东秦的开国皇帝,一个是东秦军界最高领袖兼帝国二把手。可以说,东秦帝国是两人合作共同建立起来的。

高帝与圣王这两个人的关系,则既是君臣,又是兄弟。二人同乡近好,早年便义结金兰,高帝“与圣王、明王相友如兄弟,坐同席,寝相枕。”(《前秦书?高帝本纪上》)等到高帝避难北逃之时,恰好遇见了返乡路上的圣王,于是二人一起去投奔了郝应所率领的义军。

在投奔郝应后的第一战——零陵之战中,圣王策马斩敌将于万军之中,三军大震,名扬营中。但义军郝应除了诧异圣王的英勇之外,更惊奇高帝的反应:“人皆惊畏,而王径赴帝所在,报斩将,帝嘿然,人益奇服之。敌既亡将,溃,为郝应所破。已胜,应寻问何人,知是王所斩,又知帝之所为,乃延见,睹帝器宇非常人,受帐下督。”(《前秦书?高帝本纪上》)圣王斩将万军之中,“人皆惊畏”,圣王却不顾其他,径直走向高帝,这显然是圣王不想独占英名,想通过自己服事高帝来引起人们对高帝的注意。而高帝“嘿然”,似乎认为圣王斩将是意料之中的事情,更是使郝应感到大为惊奇。可以说高帝与圣王这次配合,既造大了圣王的声名,又凸现了高帝的形象。

圣王与高帝的默契绝非只此一例。作为高帝心腹兄弟,圣王往往能够通过高帝的暗示,分析出高帝的心思。最明显的体现就在于崇宁九年那次战略的抉择:

“九年二月,帝会诸将,问曰:“今欲北,莫若自上庸而如中原,或捣汉中而取关右,宜何者?”诸将皆以为,若入川者,又须夺关右,难也;从上庸发,直捣中原,兵可不日近雒都,易也,且若击川秦,孤军而行,发上庸,与郝应可合。

帝时欲图蜀中,以是嘿然不应,王知帝心,乃建言曰:

“今兄台已取三郡,自可独成一业。虽兵马不足四万,而宿将精兵,非不可假以成事。若道上庸,虽沮少,而必附于郝将军,彼众而我寡,则仰人鼻息,君上有龙虎之志,岂可委质于他人,此一也。

中原与荆襄相连,使我取之,安能不为郝将军所内?若克定川秦,则益雍皆为我所有,夫此天府之国,若据之,北可图晋凉,东可入中原,进可辉扬大义,退可固关自守,此天所以成君上之业也,阖弃之?此二也。

夫梁百足之虫,死而不僵,若我兵出上庸,偪中原,指雒都,其必倾天下之兵以斗,我寡而敌众,安能必胜?然若我入川蜀,任郝将军击中原,则梁必虚西兵以东乡,我可收益雍如探囊,此三也。

观此三者,则入川为上,而出上庸为下矣,窃为君上谋也。”

帝大悦,拊之曰:“此吾高辽也。”诸将尽以为然,遂继西讨,王仍从斗战。”——《前秦书?圣王本纪上》

高帝此时已有自立之心,因此心中必然是希望走川蜀而非上庸。诸将皆为武夫,不明高帝之心,但当圣王察觉到高帝“嘿然不应”时,作为多年的手足兄弟,圣王体会到了高帝的心志,于是随机应变,现场向诸将分析了应该入蜀的三点原因,说服了诸将。根据当时情况,圣王是在没有提前准备的情况下,临场发挥,对进军战略进行分析,可以说,这段分析一方面体现了圣王的战略智慧与随机应变能力,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圣王对高帝心思的把握与二人间的默契。后来高帝得到郝应的封书时,产生了自立为王的想法,也是通过给圣王眼神,来使圣王提出这个想法的:“帝既得书,诸将称喜,帝面无色,罢退诸将,留王、明王、管恪。帝目王,王意之,曰:“夫川蜀王者之地,未尝不可以称制也,今君上已并八郡,带甲六万余,又据天府之地,何必委身于魏?”明王、恪然之,帝遂喜。”(《前秦书?圣王本纪上》)

如果说圣王能够看懂高帝的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