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豆芽。最妙的是,它能随着船的摇晃自动调节水位。\"
不仅如此,他们还在研究中国传统的腌制技术。\"维生素c不仅存在于新鲜蔬菜中,\"马库斯解释道,\"某些特定的腌制方法也能保留相当含量。\"
这些发现很快在联盟的船队中得到应用。一年后的数据显示,采用新方案的船队中,坏血病的发病率降低了近八成。这个成果震惊了整个航海界。
但科技创新并未止步于此。李修然注意到,中国古代的造船技术中有一个特殊的设计:船舱隔离。这让他想起了现代船舶的水密舱设计。
\"如果我们能将这个理念与欧洲的造船技术结合...\"他的提议立即得到了船厂总工程师张天志的响应。
张天志是一位精通中西造船技术的能手。在郑芝龙的船厂工作多年,他对东西方船只的优劣了如指掌。\"欧洲船只在大风浪中更稳定,但中国船只的载重和操控性更好。如果能够取长补短...\"
于是,一个大胆的计划开始实施。他们决定建造一艘前所未有的新型船只,融合东西方造船技术的精华。这艘船被命名为\"融通号\"。
\"融通号\"的建造在打狗港的大船厂如火如荼地进行着。这艘船采用了欧洲船只的龙骨结构,但融入了中国多层水密舱的设计。船身采用中国传统的V形船底,既保证了稳定性,又提高了航速。
最具创新性的是它的帆装系统。张天志巧妙地将中国的纵帆与欧洲的横帆结合,创造出一种全新的\"复合帆装\"。这种设计不仅提高了航速,更让船只能够更好地应对各种风向。
\"看这个,\"张天志指着船尾的特殊设计,\"这是根据郑和宝船的舵技术改良的。我们增加了双舵系统,让大船转向更加灵活。\"
但创新往往伴随着质疑。一些保守的船匠认为这种\"杂交\"设计会带来灾难。\"船是要靠它救命的,\"一位老船匠摇着头说,\"经不起这样的胡闹。\"
就在争议最激烈的时候,一场突如其来的台风给了\"融通号\"一个意外的检验机会。当时,港口内停泊着十几艘各式船只,包括欧洲最先进的盖伦船和中国传统的福船。
台风来临时,\"融通号\"正在进行最后的装配。在张天志的指挥下,他们临时加固了船体,将其紧急转移到避风港。接下来的十二个小时,成了对这艘新型船只最严酷的考验。
狂风暴雨中,几艘盖伦船的桅杆折断,多艘福船出现不同程度的进水。而\"融通号\"不仅安然无恙,其水密舱的设计更是有效防止了船身倾斜。最让人惊讶的是,其特殊的帆装系统在强风中展现出惊人的适应性。
台风过后,\"融通号\"的成功引起了轰动。那些曾经持怀疑态度的人,如今都争相研究这艘革新型船只的设计。
更令人兴奋的是,在实际航行测试中,\"融通号\"展现出了惊人的性能。它不仅航速比普通商船提高了近三成,载重量也增加了显着。最重要的是,它的操控性和安全性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
\"这就是东西方智慧结合的力量,\"李修然感慨道,\"没有偏见,没有傲慢,只有求真务实的精神。\"
接下来的日子里,东方技术学院的创新不断涌现。马库斯医生的医疗团队开发出了一套完整的海上防疫体系,大大降低了船员的发病率。艾儒略和汤若望合作改进的天文导航系统,让远洋航行的精确度达到了新的高度。
更重要的是,这些创新正在改变整个航海界的格局。越来越多的商船选择在打狗港进行技术改造。一些欧洲的造船工匠甚至专程前来学习。
一年后,当第二艘改良型船\"共济号\"下水时,连一向谨慎的郑芝龙也不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