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365书包网>历史军事>从秦始皇开始的历史> 第102章 大李杜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02章 大李杜 (1 / 3)

李白(701 年—762 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唐代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大李杜”。以下是对他的具体介绍:

1. 出身与籍贯:

一般认为,李白出生于蜀郡绵州昌隆县,是陇西人,为汉将李广之后。也有说法称其祖是李建成或李元吉,但此说法尚无确凿证据。他五岁诵六甲,十岁观百家,从小就展现出了极高的文学天赋。

2. 人生经历:

游历四方:青年时期的李白就开始游历大江南北。开元十二年(724 年),二十四岁的他离开故乡,途经成都、峨眉山等地,后又到过渝州、扬州、汝州、安陆等地,并在安陆与唐朝旧相许圉师的孙女成婚。此后,他仍不断出游,结交了孟浩然、李邕、汪伦等好友。

长安为官:天宝元年(742 年),李白得到进京供奉翰林的机会,受到唐玄宗的宠幸。但唐玄宗只把他当成御用文人,让他写诗文娱乐,李白对此感到苦闷,又因性格狂放不羁得罪上层,最终离开了长安。

安史之乱:安史之乱爆发后,李白和妻子宗氏一起南奔避难。后来他听说洛阳失陷,就返回宣城,并在剡中寻找避难所。他还曾入永王幕府,永王谋败身亡后,李白获罪被执,诏判长流夜郎。

晚年生活:乾元二年(759 年)李白重获自由,作《早发白帝城》。上元二年(761 年),已六十出头的李白因病返回金陵,生活窘迫,不得已投奔在当涂做县令的族叔李阳冰。宝应元年(762 年),李白客死在当涂县。

3. 诗歌风格与成就:

风格独特:李白的诗歌风格浪漫奔放、意境奇妙、想象丰富。他善于运用夸张、比喻等修辞手法,将自己的情感和对事物的描绘表现得淋漓尽致。比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将庐山瀑布的壮观景象描绘得如在眼前。

题材广泛:其诗歌题材涵盖了山水田园、边塞战争、饮酒作乐、怀才不遇等诸多方面。他既可以写出“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这样充满自信的诗句,也能表达出“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傲岸风骨。

影响深远:李白的诗歌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中唐的韩愈、孟郊大力赞扬他的诗歌,并从他吸取经验;李贺的浪漫主义诗风明显受到他的启发;宋代的苏舜钦、王令、苏轼、陆游,明清的高启、杨慎、黄景仁、龚自珍等诗人,都从他的诗中汲取养分。

总之,李白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颗璀璨明星,他的诗歌作品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也反映了唐代的社会风貌和他个人的精神世界,对中国诗歌的发展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杜甫(公元712年~770年)是中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以下是关于他的详细介绍:

1. 出身背景:

杜甫出生于河南巩县的京兆杜氏家族,是士族出身。他的远祖杜预是西晋名将、学者,祖父杜审言是武则天时的着名诗人,官至膳部员外郎,父亲杜闲,曾任兖州司马、奉天县令。良好的家庭文化氛围为他的文学创作奠定了基础。

2. 人生经历:

年少漫游:唐玄宗开元十三年(725年),杜甫开始外出游历,游晋至郇瑕(今山西临绮西南),后又漫游吴越等地。开元二十三年(735年),他从吴越返回洛阳参加进士考试,但未被录取。之后他继续游历齐赵等地,并在游历中结交了很多好友。

长安十年:天宝五年(746年),杜甫来到长安,开启了长达十年的长安生活。这期间,他参加科举考试因李林甫的“野无遗贤”之语而落榜,之后不断写诗投赠权贵以求推荐,但大多无果。在此期间,他目睹了唐朝的政治腐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