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365书包网>历史军事>从秦始皇开始的历史> 第126章 唐宋八大家下(三苏)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26章 唐宋八大家下(三苏) (2 / 4)

代表作品:《黄州快哉亭记》是他的名篇。文章从长江的壮阔景色入手,引出“快哉”的主题,进而讨论士人的心境与外界环境的关系,体现出他豁达超脱的人生态度。还有《上枢密韩太尉书》,表达了自己对文学创作的见解,同时也展现了求仕的抱负。

诗歌方面:

风格特点:其诗风格淳朴无华,情感真挚。在题材上,既有对自然风光的描绘,也有对社会现实的反映,对人生的感慨。

代表作品:如《游西湖》描绘西湖美景,清新自然;《秋稼》则体现了他对农民生活的关注。

3. 政治理念与贡献

政治理念:苏辙秉持儒家的治国理念,主张以民为本,反对激进的改革措施,认为改革应循序渐进。他在新旧党争中立场鲜明,希望朝廷能够平衡各方利益,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贡献:在地方任职期间,他积极治理水利、减轻税赋、改善治安等,为当地百姓做了许多实事。在朝廷为官时,他也积极建言献策,参与国家事务的讨论和决策。

4. 对后世的影响:

文学影响:苏辙的文学作品在北宋文学史上占据重要地位,对后世散文和诗歌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散文写作手法和风格为后人提供了学习的范例,其诗歌也被后世诗人所借鉴。

思想影响:他的政治思想和人生态度也为后人提供了思考的角度,对研究北宋时期的思想文化有着重要的价值。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人,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以下是对他的具体介绍:

1. 生平经历:

早年成名:苏轼出生于文学世家,自幼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嘉佑二年(1057年),他与苏辙同科进士及第,文章名动京师。此后,他先后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等地任职,在地方上颇有政绩。

“乌台诗案”及被贬黄州: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捕入狱,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在黄州期间,他创作了大量优秀的文学作品,如《赤壁赋》《黄州寒食诗帖》等,思想和文风都发生了重要转变。

东山再起与再次被贬:宋神宗驾崩后,苏轼被重新启用,一度官至礼部尚书等职。但由于新旧党争,他又多次遭到贬谪,先后被流放到惠州、儋州等地。元符三年(1100年),宋徽宗即位大赦天下,苏轼北返,于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病逝于常州。

2. 文学成就:

散文:苏轼的散文成就极高,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齐名,代表了宋代散文的最高成就。他的记叙文包括碑传文、叙记文及文赋等,以山水游记和亭台堂阁记为代表,如《赤壁赋》《记承天寺夜游》等。其散文风格汪洋恣肆,明白畅达,覃思妙理,自然天成。

诗歌:苏轼的诗歌题材广泛,包括社会政治诗、山水景物诗、和陶诗、题画诗等。他的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例如《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富有哲理。

词:苏轼对词体进行了全面的改革,将词抬高至与诗同等的地位,开创了豪放派词风,对后代影响深远,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他的词题材丰富,“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代表作有《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等。

3. 艺术成就:

书法:苏轼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其传世墨迹有《祭黄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