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365书包网>历史军事>从秦始皇开始直播> 第123章 范仲淹与庆历新政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23章 范仲淹与庆历新政 (2 / 4)

到了后世的广泛赞誉和敬仰。王安石将他尊为“一世之师”,南宋的朱熹、刘宰等名士文人认为他是“本朝人物第一”“天地间第一流的人物”。

他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成为了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激励着无数仁人志士为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不懈奋斗。

庆历新政是北宋中期庆历年间赵宋王朝推行的一场改革运动。以下是关于庆历新政的具体介绍:

1. 背景:

内忧方面:北宋立国后,政治上实行一职多官、大兴科举、采用恩荫制,导致官员数量大增,行政效率低下,“冗官”问题突出;军事上实行“养兵”之策和“更戍法”,军队数量庞大但战斗力弱,“冗兵”现象严重;财政上,养兵、战争赔款、统治者大兴土木等使得财政开支巨大,形成“冗费”。“三冗”问题导致北宋积贫积弱。同时,土地兼并严重,农民负担沉重,阶级矛盾尖锐,农民起义不断爆发。

外患方面:北宋与东北边境的契丹族和西北边境的党项族连年发生战争,且屡屡失败。宝元元年(1038 年),党项族人李元昊称帝,建立西夏,与宋朝的外交关系破裂,随后宋夏之间爆发了多次战争,宋军战败,只得议和,这进一步加重了北宋的危机。

2. 主要发起者:以参知政事范仲淹为首,还有富弼、韩琦、欧阳修、余靖、蔡襄、王素等人。

3. 主要内容:

澄清吏治:

明黜陟:严格考核官吏升降,破格提拔政绩卓着的官员,撤换有罪和不称职的官员。

抑侥幸:限制中、上级官员的任子特权,防止权贵子弟亲属垄断官位。

精贡举:改革科举考试内容,重策论、要求阐述经书的意义和道理,令州县立学,规定士子必须在学校学习一定时间方许应举。

择长官:严格依照政绩考核官员,奖励能员,罢免不才,并主张由各级长官保荐下属。

均公田:按等级给官员一定数量的职田,均衡职田收入,防止贪赃枉法。

富国强兵:

厚农桑:加强农桑立法,命令全国各地重农桑,奖农桑,将农业的好坏作为考察官吏、官吏黜陟的重要内容。

减徭役:主张合并户口稀少的县邑,减少百姓的徭役,并裁减统治者的奢侈耗费。

修武备:整治军备,主张恢复府兵制,卫士每年用三个季度务农,一个季度教练战斗,寓兵于农。

厉行法治:

重命令:严肃对待和慎重发布朝廷号令,朝廷行条令事先必须详议,“删去繁冗”,一旦颁行,必须遵守,不得随意更改。

推恩信:落实朝廷的惠政和信义,若拖延或违反赦文施行,依法从重处置,派使臣巡察各种惠政是否施行。

4. 实施过程:庆历三年(1043 年)九月,范仲淹将《答手诏条陈十事》奏折呈给宋仁宗,作为改革的基本方案,朝廷表示赞同,并颁发全国。然而,由于新政触动了保守派官僚贵族的既得利益,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和阻挠。

5. 结果:庆历五年(1045 年)五月,杜衍、韩琦、欧阳修先后遭贬出朝,范仲淹也被贬至邓州,新政以失败而告终。

6. 影响:

积极方面:庆历新政虽然时间短暂且最终失败,但它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北宋尖锐的社会矛盾,稳定了社会统治秩序,促进了北宋社会经济的发展。同时,它为后来的王安石变法奠定了思想基础,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精神,也激励着无数仁人志士为了国家的繁荣富强而不懈奋斗。

消极方面:新政的失败使得北宋的社会矛盾并未得到根本解决,土地兼并日益严重,冗兵资费加倍,民族矛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