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365书包网>历史军事>从秦始皇开始的直播探险> 第159章 北魏孝文帝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159章 北魏孝文帝 (1 / 2)

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又名元宏,是北魏第七位皇帝,生于公元467年,卒于499年。以下是其主要介绍:

生平经历:

幼年即位:拓跋宏是献文帝拓跋弘长子, 不满2岁被立为皇太子,其生母李夫人因“子贵母死”传统被赐死,他由嫡祖母冯太后抚养。5岁时,献文帝禅位给他,此后国家大事先由太上皇拓跋弘主理,拓跋弘被冯太后软禁后,冯太后再次临朝听政,拓跋宏则在其影响下学习汉学。

主政迁都:太和十四年冯太后离世,23岁的拓跋宏主揽大权,因平城位置偏北,易受柔然袭扰且不利于耕种,朝臣抵制汉化政策,他决定迁都洛阳。为减少阻力,他于太和十七年秋,谎称南伐,抵达洛阳后说服大臣迁都。

消除阻逆:迁都及汉化改革引发部分朝臣不满,太子元恂抵制迁都与易俗,被废为庶人后起兵反叛,被拓跋宏毒杀。重臣穆泰联络贵族谋反,也被拓跋宏镇压.

南面伐齐:拓跋宏与南朝齐建立外交关系,因向往南朝文化想将南齐据为己有,于太和二十一年率军南伐,攻占南齐多地后受挫,后因南齐明帝离世退兵,太和二十三年再次亲征,途中病情加重离世。

施政举措:

改革吏制:即位初期进行吏治改革, 实行“班禄俸制”“三年考”等举措,规范了北魏吏制,缓和了社会矛盾,还采用南朝汉族官制,完善考核与监察制度,惩治贪腐,提拔拥护汉化改革的鲜卑人。

推行汉化: 力排众议迁都洛阳,要求鲜卑贵族说汉语、着汉服,将姓氏“拓跋”改为“元”姓,号召鲜卑贵族改汉姓,并下诏确定鲜卑一等士族姓氏,还鼓励异族通婚,推行汉学。

经济改革:推行三长制、均田制、改租调制等,鼓励农业生产,规范国家税收,减轻人民负担,促进了北方经济发展。

历史影响:

促进民族融合:其汉化改革措施,如易风俗、改汉姓、通婚姻等,使鲜卑族与汉族在文化、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差异逐渐缩小,加快了民族融合的进程。

推动北魏封建化: 学习汉族先进文化和制度,采用汉族封建统治制度,如门阀制度、官制等,推动了北魏从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转变,促进了北魏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影响后世:均田制等土地制度对后来的隋唐经济繁荣有着积极影响,其强化的门阀制度对隋唐选官制度乃至后世社会规则都产生了一定影响。

北魏孝文帝改革是南北朝时期的一项重要政治改革.以下是具体介绍:

改革背景:

政治方面:北魏政权由鲜卑拓跋部建立,前期政治体制存在官吏无俸禄致贪污腐败等问题。且北魏统治者虽重视任用汉族士大夫学习汉文化,但统治体系仍不完善。

经济方面:拓跋部进入中原后逐渐封建化,但仍保留大量奴隶制残余和游牧经济模式,土地兼并严重,影响国家财政与统治稳定。

民族方面:北魏统治者对其他民族采取残酷歧视政策,导致民族矛盾尖锐,各族人民起义不断,严重威胁北魏统治。

改革内容:

冯太后改革:一是重用汉族官员,兴办学校,如设置郡学、设立太子太傅等,培养人才,推动汉化.二是整吏治,颁俸禄,惩贪污,通过颁行俸禄制,按辖区人口给郡县官吏发俸禄,严惩贪污,澄清吏治.三是推行均田制与租调制,规定编户百姓受田种类等,同时制定新租调制,减轻自耕农户调,增加国家税收.四是实行三长制,建立邻、里、党乡官系统,职责为编制户籍等,抑制豪强荫庇户口,增加国家赋税收入。

孝文帝改革:其一,迁都洛阳,因平城存在经济上粮食供给困难、气候环境恶劣,军事上面临柔然威胁,政治上不利于统治中原等问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