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365书包网>游戏竞技>相声门派明细> 第3部分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3部分 (1 / 4)

春节晚会时,我们发现,相声走到了尽头。而看郭德纲的相声,又让人猛然感觉,最好的相声到了剧场里,好像一个东西又从头开始了,这和侯宝林的方向正好相反(侯宝林那时最好的相声是在电视里)。

从这个意义上来看,在整个制度上,郭德纲现在所做的可能是个开创时代的事情。如果德云社办好了,或许就会是个标志,标志着这种门类的艺术离开了一种形式涵盖全国的局面。电视是面向全国的,但是剧场里就是那一部分人,它会形成很多小的雅文化,在一部分人中生香活色。

但是形成这个局面要有条件:1。传统要继承得好;2。进入了当代生活。两者在一起很不容易。任何中华民族的民间传统艺术,都存在如何将传统和现代相结合的问题。我认为,郭德纲在这方面还有潜力,比如有些传统他掌握的极好,但是,他掌握的这些极好的东西和我们现场观众各自不同文化带来的背景不一定能够完全融合起来,在没有完全整合好的前提下,他需要再继续整合,要继续教育观众,还要想办法接近观众。另外,他本人的条件好:训练好,掌握了很多的东西;个人的天赋条件好;有个好的心态。将心态落实到了生活里,融化到了实践中,他在剧场里搞了十年了,量变应该达到质变了。

郭德纲的相声是从市场里出来的

张立宪(出版人、策划人)

计划体制下的相声,一个段子可以说十几年,那些相声演员没有衣食之忧,他们所在乎的是要评几级演员,从而,养成了艺术创作的惰性。而郭德纲的标语是“严禁包袱不响”。因而,他在接受市场检验的同时,不断改正着自己的创作和演出,接受着磨砺。不然,他们没有市场,没有观众。计划相声害死人,市场相声养活人也就在此。郭德纲的成功可以说来源于他的悟性,但更主要的是他的勤奋,他的第一场相声只有一个观众,第二场他就要保证有两个观众,不然,他活不下去。现在很多相声演员都赶不上他了,因为他已经有10年的摸爬滚打经历,时间上已经赶不上了。从一个观众说到二三百观众,从一个月贴补###千到现在能养活自己。

另外,社会对文化的需求也是他们生存下来的一个条件。黄纪苏老师也说过郭德纲的相声是从市场里出来的,中国以前是计划体制,计划体制里的人对市场中的人体会大概是不太一样的。郭德纲几进北京,他的成功很不容易,靠着自己的努力和智慧,最后成功了。改革开放以后,很多人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是从蔑视到贱卖,很少有人对中国传统文化是真正的热爱。这种热爱是靠着每一个细节和每一个转折,对每一个片段的尊重,对它投入的是一种热情。后来,在观念上虽然有所改变,但是,真正在行动上还是没有转变过来,然后突然发现郭德纲在这里已经十年,就一直守着这些东西,在这里打磨,看到他们之后就感觉有种中国文化的尊严在里面。郭德纲这类人是有现代知识分子精神的,在精神上,他不是那种颓废的。

挖掘老段子 添加新包袱

李梦(剧作家)

郭德纲有他的人格魅力,也有他要争口气的原因,但是不管怎样,时间长了,最重要的还是演出质量要好。我认为他的贡献是他挖掘了很多的老段子,但是,挖掘的同时要适应市场,他的优点就是加进了一些新的包袱,适应了市场,吸引了观众。他和侯宝林、马三立当初的思想是暗合的:对很老的段子做了传承之后的改革。而现在一个值得担忧的是,希望郭德纲不只是一个现象,一段时间内很热,过了这段时间就是笑柄了。郭德纲在今后还是有一个固定观众群的,我相信他做出来的相声是一个很特别、不会很大众的东西,但是还是有他长久的生命力在里面。

突如其来的相声新偶像(2)

追捧郭德纲是希望对相声建设起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