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365书包网>游戏竞技>乱清大结局> 第696部分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696部分 (2 / 4)

这种心态,和当初祺祥政变时,地方上没有什么人为肃顺说话是一样的。

还是那句话,只要我们的利益不被损害就好了。

那么,关卓凡上台后,对地方的政策,会和恭王有什么大的不同吗?

还看不出来。

裁湘是恭王手上做的;裁淮,背后有关卓凡的影子,但毕竟其时恭王还在台上,恭王才是裁淮的主持。事实上,这些事情,这两个人无论谁在台上,都是要做的。

何况,关卓凡已经对相关人等做了足够的补偿。

所以,李鸿章当然不会站出来说话。

左宗棠更不用说了,他的西征的差使刚刚由关卓凡保荐,怎么会站到自己“荐主“的对立面?

至于曾国藩,听说曾中堂的二公子就在关贝子的幕中哦。

几个大佬不出声,小弟们自然缄口不言。

地方督抚保持沉默,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他们判断,新的中枢,对待汉人的政策,很可能比原来的更好。

许庚身入直军机就是明证。

*(未完待续。。)

第三十七章 瞎起哄

不仅地方督抚,京里的汉官,因为许庚身的入直军机,也对“援恭”提不起足够的热情。两宫皇太后如此圣明,咱们还和她俩对着干,合适吗?

这也是言路上形不成支持恭王的声势的重原因之一。

非但如此,许庚身入直军机,还在“恭系”内部引起了复杂的反应。尽有不同的看法,有的甚至截然相反。

许庚身是公认的“恭系”,因此有人认为这意味着,两宫只是对恭王“小惩大戒”,天意尚可挽回;这种观点可以摆在台面上,但却不是主流,更多的人认同一种不好明示于众的说法:两宫只想打击恭王一人,罪不及其余。

这样一来,人们的心思就没有办法不活泛起来了!

紧接着,又一个支持这种观点的证据出现了:两宫派文祥“暂署总理各国事务大臣”之职。

真的非常有趣,恭王被打倒了,但“恭系”的人物却在加官进爵。

当然,也有人把这个视为两宫的“术”,用以分化瓦解“恭系”,大局底定之后,未必不秋后算账。

但这也不是“主流观点”。用这种手段来对“恭系”打马虎眼,未免太过匪夷所思。事实上,仔细想想,人家牢牢地掌控着局面,也实在没有这个必要。

极少数人想到了两次给关卓凡传旨的钦差都是许庚身,一次上海,一次日本,他们之间,会存在什么特别的关系吗?

推动恭王复出的努力。并没有停下来。但也只剩下最后一招了:惇王和醇王。

惇王和醇王都上了折子。而且,都是曹毓瑛的手笔。

曹毓瑛虽然已经有了新的想法,但为两个王爷捉刀,依然尽心竭力。

这两个折子的共同点,都是避过了最要害的“贪墨”这一条,而将“骄盈”轻描淡写成“言语失于检点”。

惇王的折子说这些不恭的举止,“非中外臣民所共见”,意思是家丑何必外扬?

醇王的折子说。由两宫皇太后“面饬”恭王就可以了。

惇王的折子说,恭王“受恩深重,勉图报效之心,为盈庭所共见”。

醇王的折子说,“倘蒙恩施逾格,令其改过自新,以观后效,恭亲王自当益加敛抑,仰副裁成”。

慈禧先看的惇王的折子,再看的醇王的折子。看完了将两份折子摆到一起,又看了一遍。这一遍看完了。推给坐在对面的慈安,格格地笑着说:“姐姐你看,这哥俩像不像在讲相声?”

慈安很吃力地看了一遍,边看慈禧边在旁边给她讲解,看完了,慈安也笑了:“还真有点像。”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