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家庭社会价值的转变。这种趋势始终呈现稳定的发展状况,至1997年出生率为15�07%,死亡率为5�59%,人口增加率为9�87%。65岁以上人口占8�05%,平均寿命男性是71�91岁,女性是77�79岁。
就职业流动而言,1951年农业人口占56�69%,工业占16�32%。这种情形在1980年以后出现明显转变。1970~1981年间台湾农业人口由35�14%降为18�84%,工业人口呈现小幅上升由29�91%而为42�39%,服务业由34�95%增为38�87%,呈快速成长现象。同样现象表现在同一时期(1961~1983年)的就业人口数的转变:1961~1983年间就业总人数由352�5万人增为707万人,呈递增的趋势,其平均成长率在第一阶段(1961~1971年)为3�15%,而第二阶段(1972~1983年)为3�10%。农业的就业人数则呈递减的趋势,第一阶段其平均成长率为…0�56%,呈小幅递减,而第二阶段则以每年…2�48%加速减少。工业及服务业的就业人数皆以较就业总人数为高的成长率增加。在第一阶段工业就业人数的平均成长率为6�83%,较服务业之5�42%高出1�41%。至第二阶段工则以5�48%较服务业之4�38%高出1�1%,但其差距有缩小现象。
综上所述,在1961~1989年总就业所增加的人数及农业部门所移出的就业人数,皆由工业和服务业两部门所吸收,尤其上述第二阶段(1972~1983年)服务业吸收的人数相对增加。此种现象显示出1960年代以后台湾的就业结构走向工业结构,而且自1980年代后半期以来,服务业人口快速增加,及至1995年首次超过50%,正说明台湾正快速形成后工业社会。陈瑞贵,同前引书。
在就业人口的性别比重上,女性由1951年18�3%提高到1978年的29�7%,在工业和服务业的就人数比率亦有明显的转变:1978~1978年女性在一级产业(农业)由47�81%降为12�41%,二级产业(工业)由18�63%增为41�98%,三级产业由33�56%增为44�74%。若以职业类别而言,同期最大的增加率是监督及佐理人员由7�01%增加至18�67%。其次为生产作业员由18�88%增为36�73%。妇女的大幅就业及监督与佐理人员所占比率的提高显示:台湾女性地位趋于平等,两性价值观改变,社会流动频仍,成就标准取向增强,女性教育水准提高及其在社会与家庭角色地位的提升。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教育普及”与“权力重新分配”(2)
就教育普及而言,1951年小学以下教育程度占90�27%,1985年为49�2%,1993年则为38�17%,而同期大专以上的比例分别为1�33%、8�99%及13�13%。高等教育的在学率则由1976年的15�70%升至1985年23�15%,1997年则达51�06%。每万人口中研究人数则由1981年的8�6%人成长至1996年的33�4%人,增加4倍。教育的普及和教育水准的提高显示出文盲率的降低和高学历化社会的形成,这有助于政策的推展、劳动生产力的提高、高科技的引入、生活素质的改良、公共事务的民众参与和产业的升级。尤其现阶段台湾大专学生人数所占人口比率虽低于美、日,但仍高于英、法,实有助于未来加速后工业化社会的形成。谢雨生,同前引文,第154~195页。
就都市化而言,1952年台湾10万以上人口的都市只有8个,1980年达17个,高雄市及台北市已成为百万人以上的都会区,此外台湾在1960年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