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2部分 (3 / 4)

,取了衣服,二秃子付了账。方观承穿戴整齐,扔了打狗棍,俨然一个堂堂汉子,刚才还是叫花子模样的方观承,此时已是一个将要飞黄腾达的*举子了。看来,人在衣着,马在鞍衫,这话一点不假。二秃子送到城外,挥手告别。方观承像来时那样,依然在河边洗了脸,回首望望城门上「景仙门」那几个字,万般感慨涌上心头。忽然把脚一跺,扭身踏上进京的道路,疾走的脚步趟起阵阵尘土。

一路上,风光无限。方观承迈着矫健的步伐,过庄克古人类遗址、敬皇帝陵、走鸡鸣驿。长城外苍凉的大地到处显现了她的质朴和野性。过了八达岭,就是京城地界了。沿着古人的足迹,方观承蹬上长城,已是午夜时分。京城隐现在一片茫茫之中,时而有点点的灯火。月儿高挂在天空,山那边有夜莺的啼鸣。看着脚下沧桑的箭楼和蜿蜒的长城,方观承想起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那首著名的诗篇,他不知道是否还有人记得“龙城飞将”,但是,他半生的辛酸却留在了州人们的记忆里,也镌刻在自己的灵魂深处。他如今已经三十岁了。可是,他的功名还处在“八千里路云和月”的境地,而“三十功名尘与土”却成了现实。想到这些,方观承的内心被一种悲愤情绪所笼罩。他偎在长城脚下,稍微歇歇脚儿,他顾不得休息,因为明天就是大比之日。黎明前最黑暗的那一刻,他扔掉一切杂物,背负起笔砚和纸张,跨进京城的地面。京城地面上一派秀色。他知道前面青松翠柏中露出金色屋脊的地方,正是明朝十三位皇帝安息的地方。天亮了,京城里的人们早就忙碌起来,街衢显然增添不少货色,南来北往的人流,夹杂着不同的方言和土语,他们是全国各地赶来应试的举子和家眷随从。小商贩们喊破嗓子极力推销他们的货物和各种小吃。不时还有拉客的*。方观承一一看在眼里,他想:“清晨就拉客,可想那灯红酒绿的夜晚了。”方观承终于来到贡院门口。贡院门口两边站立着身穿铠甲和手持天戟长槊的士兵,几个满脸横肉的官吏游荡在附近。仨仨俩俩的士子们聚拢一起,彷佛议论着什么。他们中间有穿着绫罗绸缎的人,身后跟着不少随从,一看就知道是那种游手好闲的纨绔子弟。也有衣着寒酸简朴的考生,他们臂弯里擓着竹篮,里面放着笔砚,是地道的殷殷学子。他们中间有六七十岁的老人,面容羞愧,他们是那种屡试屡败的“老童生”。还有英姿勃勃的少年,眉宇间都露着秀气和睿智。一个手托鸟笼而穿戴华丽的中年人,把一个考官拉在一边,耳语一会儿,好像塞在考官手里一张纸类的东西,然后大摇大摆地走进考场。方观承知道那张纸,或许是某大人的手谕,或许是一张银票,不免心里有些紧张。不少人走进考场,方观承踌躇着,但还是走进贡院门口。一个门人伸手拦住他,检验了他的官凭,听着他的口音,似乎在思考着什么。方观承马上从袖筒里摸出一锭银子,塞在门人手里,门人嘴角微微一笑,放下手臂,方观承走进一间封闭但露天的格栅,两边格栅里都坐满了应试的考生。片刻,紫禁城里的钟声隆隆响起,一个坐着蓝色大轿的考官大人钻出来,花白的胡子,老态龙钟,威严而庄重。他清清嗓门,大声喊道:“大比之年,开科取士…,现在开始。”监考官进入角色,有人开始发卷子。方观承把考卷放在桌上,考题是“国策”,自然是八股文。他没有马上动笔,他慢慢磨着墨,眉头凝聚着。方观承在思索如何安排八股文里那些,从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到束股的整体结构,又如何把自己对“国策”的见解融入到这繁琐的八股文中。字数也有着严格的限制,这一切,对博学多才的方观承来说,都是得心应手的事情。可是他讨厌八股文,因为八股文的死教条,禁锢和扼杀了天下多少有识之士的思想和才华。可是,他没有办法,因为这是大清的律条,也是中国千多年来的“祖制”,他无法更改,还必须严格照办。想到这里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