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子朱标站出来了。
“如果潘御史是因为这件事而怀疑杨神候,那么我可以给你解答。去年北方边地粮饷告急,而京城几大粮仓,以及各地均没有足够存粮足以应对。”
朱标转身,看着满朝文武,大声道。
“而这个时候,正是杨神候站了出来,他和我讲可以将扬州府大半存粮运往边地。正是因为有扬州这一批粮米,这才解了边关危机。”
“太子殿下,说的没错。如果扬州大丰收是假的,那么这些运往边关的粮食是哪里来的,总不可能是靠你潘大人的一张嘴给变出来的吧。”魏国公徐达这时候站出来开口道。
这一件事,涉及紧急军情。
又是太子朱标,亲自策划的,因此即便是中书省的几位,也不知道此事具体细节。
众大臣一听,这才恍然,原来杨宪早在这么早的时候,便已经立下如此大的军功。
事情到了这一步,便已经是水落石出。
事涉机密,潘隆云不知道很正常,他也只是在恪守他作为御史的一个职责所在,因此谁也怪不到他头上来。
“怎么,潘御史,还有话讲?”朱元璋见潘隆云还站在外头,不由提高了几分语气,有些不耐烦道。
潘隆云一张脸涨红,就在他鼓足勇气,想要开口时。
“陛下,臣胡惟庸有本参奏!”
潘隆云憋着喉咙的话,直接被胡惟庸给硬生生打断,只能吞了回去。
他转头看了一眼胡惟庸,眼里闪过一丝不解,可胡惟庸根本没有理会。
最后只能向朱元璋告罪一声,退回队列之中。
..................
等到大臣们参奏完毕后。
朱元璋笑着向满朝文武百官,公布了几项大明新政。
看着底下,一个个脸上露出震惊神色的官员们,朱元璋脸上露出得意的笑容。
之前被潘隆云搅和的那一丝不痛快,此时也已经如轻烟般消散。
这一日,沉寂已久的大明官场正式注入一股活力的新风。
散朝后。
潘隆云特意在宫外一个僻静的地方,等着胡惟庸。
焦急等待许久的潘隆云一见着远远走过来的胡惟庸,立马走了上去,开口道:“胡大人,刚才在朝堂上你为什么要阻止我说出那件事,之前你可不是这么讲的。”
胡惟庸并没有急着回答,而是先四处张望了一下,确定四下无人时。
这才缓缓开口道:“潘大人,当时我那么做完全是为了你好!”
“为了我好?”潘隆云愣住了。
这句话,他好像听过无数遍了,自己和李善长、胡惟庸见面,他们好像每一次都这么说。
“你参奏杨大人一事,即便没成,陛下也怪不了你,因为你只是在履行你的职责而已。陛下不仅不会怪你,而且还会在心中暗暗赞赏你,赞你是一个敢于进言的御史。”胡惟庸开口道。
潘隆云心里一想,还真是这么一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