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村里的老人称赞心灵手巧,孩子们听了那称赞,也就干的更起劲儿!
每当看着孩子们提着些粮食兴高采烈的向家走,楚一清也觉着高兴,所以去年那花生收了之后,就故意的空了几天地让孩子们去倒的!
金玉笑道:“人家都怕孩子们去倒,你倒好,倒盼着孩子们来!”
楚一清点点头:“再苦不能苦孩子,再穷不能穷教育,这可是至理名言!”
有的时候,社会主义那一套还是有用的!
金玉却听不懂,只是担心明日的饭食够不够,赶紧回去张罗,这收水稻可是大事儿,伙食要比平日的好,如今虽说家里什么都不缺,但是做起来还是费事的,当即前一天,也就让饽饽、面饼的先做好,那菜也择了,放在筐子里吊在井里凉着,就等着第二日洗洗做。
柳毅休养了大半个月,终于恢复的差不多,听说要收水稻,当即也就要求帮忙,楚一清也就让他赶着马车拉到后院去,如今后院宽敞的地,楚一清都让用石碾子压了,成了平地,用来做了场院。
三十个人拿着镰头下了地,虽说没割过水稻,但是却是常割麦子的,所以也没有什么难的,左手握着穗子下方十几公分的地方,右手用镰刀割,一下子就是一把,割好了,放在一边,待割得差不多,就用一把水稻挽个月子绑起来,丢在地畦上,待到最后,再用绳子串起来,用扁担挑向低头,放在马车里。
人多,车也方便,不过三日也就将地里收拾的干净了,最难的是将水稻变成大米,这古代没有碾米机,就只能用臼舂米,可怜的是上家村连臼也很少,因为都不种小米,所以那臼是楚一清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早早的搜集了附近几个村子才得了两个,又请师傅凿了两个出来,十几个人费力的抬到后院。那之前的两个,因为常年不用,早已经破败,楚一清只得让人重新用破陶瓷缸片贴平将四周贴平,便于清扫,又将臼埋在地下。厉国的人舂米,都是用两个用布包了石头绑在木头的下端,两个人或者三个人不断的捣,但是这样费力的很,楚一清就做了改良,在臼的上面,架着用一棵大树段做成的“碓身”,“碓”的头部下面有杆杵,杵的嘴子上按了铁牙,“碓”肚的中部,两边有支撑翘动的横杆,“碓”尾部的地下挖一个深坑,当把重心移到“碓”尾并将其向坑里踩压下去,“碓”头即抬了起来,然后舂下去,抬起来,再舂下去,就这样机械地重复,后来又在“碓”头上绑块石头加重,这样舂起来更有力。
一开始楚一清示范给长工们瞧,时间长了,有些长工自然练就了一些本事,那就是跑跳着舂,这样很是省力,可是就算是这般,要舂完这五亩地的大米,也需要个十天半个月,如果以后再扩大规模那更是麻烦。
楚一清在为这落后的生产用具发愁,金玉跟皇甫老太她们,却看到那白白的米甚是欢喜,晚上就用新米做了米饭吃,那白白的米饭浇上西红柿鸡蛋汤甚是美味。
因为臼不够,那些长工就一天八班的倒,一人一下子干上一个半时辰也就回去休息,这样到七月七乞巧节那天,还没有臼完。
七月七乞巧节,算是个大节日,铁栓也放了假回了家,因为今年水稻丰收,楚一清也就在家里摆了一桌,一来过乞巧节,二来也好久没有聚聚。
今年麦香终究算是大姑娘了,没有像往年那样去祈面,而是一大早就美美的洗了澡,用树的液浆兑水洗头发,换上新作的衣裙,用凤仙花做汁,描了指甲,规规矩矩的待在家里,倒真的有了几分小姐的模样。
后院虽然还在舂米,楚一清却十分的有景致,亲手和了面,跟金玉一起,带着梨子她们做巧果子。
一大袋子的白糖,先放在小锅里熔为糖浆,然后和入面粉、蜂蜜,拌匀后摊在案上捍薄,晾凉后用刀切为长方块,折为梭形面巧胚,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