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9部分 (3 / 4)

人世间的本质困惑。

四个故事,都是选择疏离的姿态。它是在看,安排的是由约翰·马尔科维奇所饰演的导演一直在看。看,是那种冷静而不动声色的观察,就如同站在云端之上,下面的一切,都有着一种距离感,若隐若现,缥缥缈缈。

约翰·马尔科维奇所饰演的导演,无疑应该是解读这部电影的密码。他在剧中的旁白,无疑更使得《云上的日子》有着一种缥缥缈缈的感觉。“一个人总会在某个地点迷失于雾中”,“我习惯了,习惯于包围我们的幻想的雾和费拉拉的雾。在此,冬天雾起的时候我喜欢在街上漫步,那是我唯一可以幻想自己在别的地方的时刻。”

别的地方是什么呢?别的地方应该是安东尼奥尼对于其他世界的期盼。那个一直观望的导演无疑就是安东尼奥尼自己。他就是那样一直观望着,以一种疏离的姿势,寻找,构建,困窘,无力。

——彼岸的神就是这样的姿势吧?

在《云上的日子》的结尾,那个看起来诡异而冷漠的导演旁白道:“每一个映像背后,还有更忠于现实者,而在那映像之后还有另一个,周而复始,生生不息,直到那绝对的、无人可见的、谜一般的终极现实。”安东尼奥尼的想法并不难理解,他同样认为我们这个存在的世界只是一个“影子世界”,而“影子”后面一直深藏不露的,是“理念世界”。这样的说法跟黑格尔的想法不谋而合。不知道安东尼奥尼是不是受到了黑格尔的影响,但作为一个大师,在思想上不谋而合,或者以相同的方式接近于“真理”,并不是令人难以理解的事。但可以肯定的是,安东尼奥尼显然是想在最后的绝唱中,表现他对于这个世界的整体看法,表达自己最后的悟彻。在《与安东尼奥尼一起的时光》中,维姆·文德斯写的最多的就是与安东尼奥尼在一起的争执。他的愤怒,他的苦恼,他们之间的争论,更多的不是在义旨和意义上,而是在如何表现上。所以安东尼奥尼说:“我要的不是事象的结构,而是重现那些事象所隐藏的张力,一如花开展了树的张力。”

安东尼奥尼显然做到了。《云上的日子》显然不是为了阐述某种哲学观点。对于安东尼奥尼来说,哲学甚至是简单的,也不是他的责任。他想表达出的,正是这种人类的思想与困惑在电影中表现出来的张力。

“明白”的“无”

很多人说,安东尼奥尼是一个没有思想的电影人,他的电影,都是一种若有若无的、不确定的情绪。似乎真是这样的。我的感觉是,思想有时候并不是重要的,那种微妙的感觉才重要。也许那种先天的思想早就包含在感觉里了。只要整体上明白,就已经足够了。至于能不能说出来,倒显得并不重要了。就像安东尼奥尼在拍摄《云上的日子》的过程中,那时候他已是82岁的高龄了,几乎失语。但他仍清晰地指挥着,他是在用他的“明白”,努力造就一个“明白”的电影。

一个人的特质就是他作品的本质。对于安东尼奥尼来说,在他的内心深处,一直是敏感、无助、怀疑、羸弱的,所以他一直疏离着,也流浪着,但这种特质却远比那种貌似强大的东西有力。这是一种有根的东西,它有坚强的触须连接着未知。就像黑白对抗着彩色,有时候那种羞怯和软弱却有着无与伦比的内在力量。

安东尼奥尼一直是想拍出那种心底拱动的欲望。但什么是真实的呢?这是他最困惑的东西了。连欲望都是可以说是虚伪,还有什么是真实的呢!所以只剩下绝望,或者麻木,如行尸走肉般的生存。我一直不喜欢“天生的悲观者”这样的词汇,因为“悲观”和“乐观”在最深层次是连在一起的,它们有着同一个进出口。并且悲观和乐观也是可以相互渗透的,相互交融的,真正的乐观,反而是悲观至极的超脱。安东尼奥尼给我展示的,只是人类共同的忧郁,也是共同的困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