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上的折磨,精神上的痛苦还要剧烈。人们都把他当太监,都耻于跟他为伍。司马迁何尝不想一死了之,他自己曾说:即使是奴隶、婢妾在受到侮辱的时候,都知道以死来摆脱,何况他是堂堂太史令。然而他退一步深思道:〃死可以重于泰山,也可以轻于鸿毛。如果我就这样死了,人们会以为我畏罪而死,一生的冤屈都洗不尽,生命也变得一文不值。不如忍辱偷生,一定要写出一部伟大的史书。像周文王被商纣王拘禁,而推演出《周易》;孔子困于陈、蔡两国而作《春秋》;屈原被逐,著成《离骚》;左丘明双目失明,才编撰了《国语》;孙子受了膑刑,仍论述兵法;吕不韦被流放蜀郡,世上才有《吕览》流传;韩非被囚禁秦国,才写有《说难》、《孤愤》。凡《诗》三百首,都是圣贤抒发胸中郁闷而作。〃于是,他就从黄帝开篇,一直写到了汉武帝的时候。每篇末尾都加以评论。
第四节绝笔《任安书》
他就这样忍辱负重,在狱中呆了三年,每天都笔耕不辍,坚持撰写史书。公元前96年,也就是司马迁50岁的时候。汉武帝忽然开恩,放他出狱,并升他为中书令。负责〃领赞尚书,出入奏事〃,也就是把各部尚书的奏章呈给皇上,再传圣谕给大臣们。这本来就是太监做的事情,现在让司马迁来做,可见大家已经默认他为太监了。
这样的官职加在司马迁头上,本身就是一种耻辱。他根本无心于自己的职务。出狱以后的他须发脱落、形容枯槁、弱不禁风。看起来一副死不死,活不活的样子。他还经常恍恍惚惚,出门不知道要往哪里去。一想到自己受过的耻辱,就直冒冷汗,衣裳都浸湿了许多次。这样的状态还怎么工作?他的好朋友任安便写信说他玩忽职守,劝他要谨慎地待人接物,要以推举贤能引荐人才为己任。不要老是沉默不语,唯唯诺诺。就差说他不像个男人,惟恐又触到他的痛处。
朋友的不理解,也给了他一次倾吐苦水的机会。于是他洋洋洒洒写了一封长信,题为《报任安书》。这是比《太史公自序》更加富于情感的自序,也等于是把他毕生忍受着的痛苦和无限的愤恨抒发了出来。在这封信里面他详细地申诉了自己对李陵事件的看法,以及接受宫刑前后的心态。他为什么接受这个刑罚,接受这个刑罚之后,他又是一个什么心态。最后,他还郑重地宣布《史记》一百三十篇已经完成了,但是他会把那些书简藏之名山。至于藏在哪儿,他也没有告诉任安。
《史记》诞生之时,也就是司马迁的生命将尽之时。他这一生就是为了这个来的,完成了还有什么寄托呢?于是《史记》完稿之后,司马迁也消失了。关于他的死,历史上有种种的说法。有一种可能是自杀。之前不是有人说他贪生怕死吗?现在先父的遗愿完成了,也是司马迁雪耻的时候了。让世人们看看,我司马迁不是怕死,而是要死得有价值。另外一种可能是司马迁的这封信落到了汉武帝手里,当时任安已经被腰斩。汉武帝看到信中随处流露出的对自己的不满,一气之下,将司马迁也给腰斩了。
不管他是怎么死的吧,自杀也好,被杀也好,寿终正寝也好。他的《史记》倒是要比他的下落还要明确。在他死后,他的家人便把《史记》转移藏匿在他女儿家中。女儿的丈夫叫杨敞,在汉昭帝时期,还曾经官至宰相。他们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名叫杨忠,小儿子名叫杨恽。这杨恽自幼聪颖好学,很像他外公司马迁。他母亲便把珍藏着的《史记》拿出来一本一本读给他听。谁知小杨恽很快就被书中的内容给吸引住了,便一字字,一篇篇,非常用心地把《史记》给读完了。他成年以后,还念着这本书,有空就看看。每读一遍都是热泪盈眶,扼腕叹息。他知道这是外公用生命换来的史书,于是立下一个心愿,一定要让它得到天下人的承认。在汉宣帝时,他被封为平通侯后,便上书汉宣帝,把《史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