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365书包网>游戏竞技>乱清小说阅读> 第706部分
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706部分 (2 / 4)

甚。

“向者之宽与今日之严,其为颟顸一也。颟顸而宽犹足养和平以为维系人心之本,颟顸而出之以严,而弊不可胜言矣。

“故某以为省繁刑而崇实政为今日之急务。”

可以看出,郭嵩焘认为,清末的问题,已经是“体制”的问题”,是“系统”的问题,不是一个人、一个部门、一个地区的问题。整个机体都**了,切掉什么部位都不解决问题。极可能,切下来的腐肉愈多,失血愈快,死的愈早。

而且,切肉的刀子,原本就是这个机体的组成部分,和机体布满同样的病菌,甲乙同体,以甲攻乙,不过交叉感染,加重病情。

整个机体不发生化学变化,也即不对整个制度进行改革,单纯做肃顺那种物理层面的加减法,没有用。

不久,肃顺就以“弃市”的悲惨结局验证了郭嵩焘的预言。

这个时候,郭嵩焘还没有想清楚如何从制度层面改革国家,只是含糊地认识到必须“崇实政”。

原时空,到了光绪元年,即1875年,郭嵩焘的思想已经成熟了。他在《条陈海防事宜》中说,单单将西方的强盛归结为船坚炮利是错误的,中国若单纯学习西洋的兵学“末技”,“如是以求自强,适足以自弊”。只有学习西方的政治和经济,“先通商贾之气,以立循用西方之基”。

*(未完待续。。)

第五十六章 驱龙入海

有意思的是,文祥的《密陈大计疏》,也是光绪元年,即1875年的事情。

汉、满各自最有洞察力的两个人,同时认识到了,中国在制度层面和西方诸强的巨大差距;而郭嵩焘还认识到了:不同的经济基础,决定不同的上层建筑。这一点,郭嵩焘的见地,又过于文祥了。

郭嵩焘对于关卓凡“另起炉灶”的设想,感觉犹如看见了另一个自己从浓雾中走了出来——就是那种脑子中有隐约的形象,口中却难以名状,结果被人家明明白白活生生地摆在了眼前的感觉。

那份痛快和惊喜,无可言语!

正是!原先的那个“制度”,既然已经**不堪,也不知道如何变戏法叫它焕然一新,索性完全不搭理他;在旁边建立一个全新的“制度”,你过你的,我过我的。

在这个过程中,一点一点抽旧“制度”的血,慢慢地“阴干”他,等到新“制度”茁壮长大了,旧“制度”也就自然死掉了!

最紧要当然是不要叫新“制度”感染旧“制度”的病菌,大家离得如此之近,如何做成功的“隔离”?

关键有两个。

一个是用人,要分得清“新人”和“旧人”,新“制度”一定要用“新人”。

一个是新“制度”里边,要有足够的新鲜空气,保证“新人”不会“泄气”而变成“旧人”。

这方面,郭嵩焘是有切肤之痛的。

就是他赴山东烟台等地。查办隐匿侵吞贸易税收的那一次。

郭嵩焘在当地设局抽厘,可是用人不当,他任命的厘局绅董私自增加了名目,大肆盘剥商旅,竟至发生福山县的商民怒捣厘局、打死绅董的事情,这也成为僧王和文煜攻讦他的重要口实。

这个事件,正好成为郭嵩焘品评肃顺的那段话的绝好注脚。

郭嵩焘谈及此事,长叹一声,说道:“真正是‘请君入瓮’!”

曾国藩对郭嵩焘有一个评价,是“难堪繁剧”。意思是郭嵩焘只适合出主意当高参。不适合做政务官。

这个评价,关卓凡认为,只说对了一半。

郭嵩焘有书生气是真的,可绝非没有任事之能。他不论在山东还是广东。清理积弊、整顿政务。都是立竿见影。而郭嵩焘的“问题”。也正是他不论到哪儿,总要“清理积弊

上一页 目录 +书签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