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禹作敏的事业如日中天的时候,他常常挂在嘴上的一句口头禅就是:“我是一个农民,我是中国农民的代表!”
若干年后,禹作敏触犯国法,出事了!何大福发表了一个不伦不类的“哀叹禹作敏”:禹作敏,农民也!中国的革命,成也农民,败也农民。盐碱地是你的根,你想离开根,绝对活不成;穷困落后是你的命。千不该万不该,你不该忘了毛泽东。毛泽东告诫我们说,最严重的问题就是教育农民。你干吗忘掉对自身的学习改造呢?因为你是一个农民啊!不过告诉你禹作敏,中国改革的史册,无论正面讲反面听,都不会忘掉你的大名!
从改革开放初期的80年代到90年代初,一批锐意改革的先驱者,如步鑫生、牟其中、禹作敏等人,他们曾为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立过汗马功劳,也曾激励过成千上万个改革家们,为中国的现代化作出卓越的贡献。然而,那些改革的先行者们行程艰险。对他们来说,幸福与苦难真是相隔一层纸。何大福不是那种长着一双势利眼的企业家,他对那些改革开放的先行者有一种由衷的敬意,对那些中途落马的好汉们的情感是心灵的吐露和肝胆的披沥。关公也有走麦城的时候,何况他们对时代已作出贡献,人民不会忘记他们的大名。
拜访孔子老家(1)
何大福盯住山东,是从一句口号开始的。
“要想富,先修路。”80年代初,山东省负责人在《 人民日报 》上发表了一篇文章,提出发展交通是山东改革的重大举措和思路。他们认为,过去山东穷,穷就穷在交通闭塞,现在山东要发展,必须大力修造四通八达的道路。山东在这个思路指导下,加强了全省道路建设,卓有成效。看了这篇文章,何大福很受启发。他想:山东人提出修路,关键是他们找到了正确思路。因此,一个地区、一个单位、一个人,关键还是“思路”问题,“思路”比“道路”更重要!于是,何大福在这个口号的基础上,编撰了另外一个口号:“富不富,在思路。思路决定出路。要想富,调思路。”打那以后,山东也成了何大福注意学习的榜样和目标。
90年代初,何大福又带着他的###十名骨干考察,参观了山东的金锣、寿光和海尔这三家有一定特色的企业。过去山东人在何大福眼里,只是山东大汉,会打仗、会吃苦、种大葱、做煎饼,搞企业是不会超过江南的。没想到改革开放以来,山东竟是一鸣惊人。一家原本搞猪肉、家禽加工的企业,现在已经搞成年销售额16个亿的大集团;一家搞农业小产品的,现在已经变成全国著名的蔬菜集团、蔬菜基地;山东人搞洗衣机、空调,比江南“莫愁”品牌起步迟得多,但是在海尔公司,何大福有了耳目一新的感觉。山东人用自己的模式对待市场,给何大福一行树立了榜样。看到海尔,何大福一行知道了什么叫规模经济,什么是产品的大市场概念和人才的大市场概念。
山东人咄咄逼人,要搞就搞最大的、搞最好的,搞世界一流的,这英雄气概让何大福心悦诚服,赞叹不已。
金锣集团的老板周连奎贩猪出身,是个文盲。但他的大思维、大手笔却令何大福叹为观止。金锣的冷库是万吨级的,90多条生产线。一天宰4000-8000头猪。这种规模化生厂的气势,给了何大福振聋发聩的影响。
海尔集团老总张瑞敏讲了自己的感觉:每天如履薄冰!他说,企业就像一只球体在斜坡上往上滚,承受着来自各方面的动力和阻力,稍不注意,球就有滚下去的可能。张瑞敏居安思危的意识,使何大福深受教益。
山东之行,使何大福开阔了眼界。不久后,何大福又一次率领几名干部前往山东诸城,全面学习考察诸城的企业改革、改制经验。归来后,他的心境久久难以平静,逢人便谈诸城原市委书记陈光。他说像陈光这样的市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