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设置(推荐配合 快捷键[F11]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

设置X

第33部分 (1 / 5)

当然,这还不是最重要,兵权是虚的,兵才是实际的。可现在他最担心的是炽儿的安危。

因为横亘在他们三人之间的,并不只是皇权江山,至尊宝座,还有剪不断,理还乱,说不清,道不明的情感纠葛。

第四十六章、黄齐当政

因为朱元璋在其遗诏中明确表示了不让诸王进京奔丧,所以朱高炽进京之后,除了尚未前往封地留京的几位年纪稍幼的王爷外,并没有见到其他皇叔。

本想前去拜访一下六年前拔了那座猎场的十一叔跟十七叔,好好跟他们道声谢,走到一半儿的时候才突然想起来那两位叔叔也已经分别前往了蜀地和大宁就藩,此次因为遗诏,也被挡在了半途没能进京。

于是朱高炽对朱元璋遗诏的真假愈发的怀疑起来。因为从古至今,就没有父亲死了不让儿子前来奔丧的道理。更何况百事孝为先,父亲过世儿子不能前来送葬,那便是大不孝,朱元璋实在是没有理由让儿子们都背上“不孝”的骂名。

但不管怎么样,遗诏就是遗诏,就算所有的人都怀疑,也只是敢怒而不感言,更不敢要求将遗诏拿来一鉴真伪。

所以,按照祖制,没有成年的儿子主持葬礼,那么就只能由成年的孙子主持。

但朱元璋是皇帝,他的葬礼也是大明朝级别最高的葬礼,而这样的葬礼,只有皇帝才可以主持。所以他才会在遗诏中说那句“皇太孙允炆仁明孝友,天下归心,宜登大位”的话。

朱高炽不知道这份遗诏被篡改了多少内容,但既然都那么说了,他也不便多言。

于是在朱元璋驾崩后的第六天,朱允炆便宣布登基,改年号为建文。

不过,为了不让自己落了各位藩王的话柄,朱允炆令黄子澄写了一道诏书,大意是自己并不是急着想当皇帝,而是为了帮皇爷爷举行葬礼才不得已而为之,并为了表示自己的孝心,定于明年才改元为建文,今年依旧叫洪武。

站在奉天大殿,同群臣一起跪拜山呼之时,朱高炽略仰头看了看身穿龙袍,头戴皇冠,接受百官朝拜的朱允炆,眉头不禁蹙了起来。

朱元璋的葬礼在朱允炆即位后的第二天举行,那是朱高炽到明朝以来看到的最为奢华庞大的葬礼,送葬的队伍绵延数里,旌旗蔽天,华盖遮日,无数的纸钱金箔漫天飞舞,一直从皇宫蔓延至钟山孝陵。数百名高僧端坐于陵墓四周,足足唱诵了七七四十九天的经文。

俗话说,一朝天子一朝臣。

朱元璋当皇帝的时候,他身边有不少心腹大臣,不过他对那些大臣多不信任,所以杀了不少。现在朱允炆当了皇帝,自然要用自己信任的大臣。而他最为信任的,莫过于已经跟随他多年的太傅黄子澄。

黄子澄起初是朱标的伴读,朱标死后便顺理成章做了朱允炆的老师。算起来也算是“三朝元老”了。朱允炆是他从小看着长大的,他对朱允炆的确是一颗丹担心照明月的忠诚,所以很得朱允炆的倚仗,在他登基之后便封了黄子澄为太常卿兼翰林学士,主理朝政。

另外,黄子澄还推荐了一个人给朱允炆,那便是齐泰。

齐泰这个名字是朱元璋赐的,他的本名叫齐德,是黄子澄的同科。但黄子澄的文采更胜一筹,当年一起赶考,中了会元,于是被选入了翰林院,做太子朱标的伴读。而齐泰那一年只中了解元,直到第二年才考中了进士,被安排在吏部担任了一个不大不小的官职。

虽然如此,但齐泰这个人还是比较圆滑的,所以官运还算是顺风顺水,没两年就调去兵部做了郎中。

齐泰有才华,有学识,而且肯下功夫,读过不少兵书,有过目不忘的本事,对明朝的兵力部署也掌握得一清二楚。而且他有一股文人特有的气节,当了九年的官,竟然没有任何过失,深得朱元

上一章 目录 +书签 下一页